今年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施中期評估年,也是中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在全球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旅游業全面復蘇、穩步增長,在全球減貧事業中的作用愈發凸顯。
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產業,能夠為貧困人口創造就業機會、帶來可觀收益,推動貧困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有利於促進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提昇、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對於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有獨特作用。
然而,發展鄉村旅游是否一定可以實現鄉村減貧?鄉村旅游是否一定能夠可持續發展?在中山大學旅游發展與規劃中心主任、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第16屆尤利西斯獎獲得者保繼剛看來,『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回答都是「不一定」』。
在11月15日-17日舉辦的『2023世界旅游聯盟·湘湖對話』活動中,保繼剛分享了『旅游吸引物權』的概念,並提出,『旅游吸引物權』纔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旅游吸引物權』應還給村民
什麼是『旅游吸引物權』?保繼剛解釋說,『旅游吸引物權』指的是一種由土地及其附屬物的旅游吸引價值轉化而來的土地級差收益及其權利。他用幾個故事對這個學術概念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
1999年,保繼剛去桂林龍脊梯田考察,看到當地政府組織了一個公司對龍脊梯田旅游項目進行開發,但是卻沒有對當地農民采取很好的制度性安排,因而農民並不能從中獲得收益。第二年保繼剛再次來到龍脊梯田,發現有農民破壞了梯田,想要開小賣部。第三年,農民開始堵住游客不讓他們上山看田。之後,政府、公司和當地農民不斷談判,最後慢慢達成了協議,讓當地農民也能從旅游項目中獲益。現在,龍脊梯田的村民已經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相似的還有元陽梯田的案例。2018年,保繼剛在元陽梯田調研,發現有一個大型國有公司在這裡進行了長達10年的旅游開發,門票收入有1億多元,可當地村民卻沒有分到任何收益。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沒有解決,保繼剛希望通過制定新的方案,讓門票收益中的大部分能分給耕種梯田的農民,『因為他們纔是梯田景觀的創造者』。
這樣的例子在中國鄉村旅游發展歷程中並不鮮見,比如古村落的景區化建設也存在類似問題。保繼剛說,有些古村落被公司買斷後,翻建成了新村,原住民被全部遷走。從表面看,當地農民得到了新的住宅、改善了生活,得到了好處。但實際上他們卻喪失了旅游吸引物權。『這個村落蘊含著十幾代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所產生的文化,而這種文化產生的吸引力卻被搶佔了。』
保繼剛認為,無論是作為生產空間的梯田,還是生活空間的古村落,當它們被開發、成為可以賣給旅游者的旅游產品時,它們就具有了雙重價值——生產/居住價值和『旅游吸引物』價值。因而,保繼剛提倡,要明確『旅游吸引物權』歸屬權,『「旅游吸引物權」是附著在土地上的,是某種物品所有權基礎上設定或享有的他物權。它的權利應該由土地所有人集體所有。村民是旅游吸引物的創造者,理應把權利還給村民。』保繼剛說。
一場維護村民『旅游吸引物權』的社會實踐
『阿者科計劃』就是在『旅游吸引物權』理論指導下誕生的。2018年,保繼剛團隊將『旅游吸引物權』的理論帶到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阿者科村,他們在這裡進行了一場社會實踐,這場社會實踐今天仍在持續。
阿者科是一個非常美麗的村落,然而它曾經也很貧窮。這裡交通不便,沒有公路,運輸物資要靠人背馬馱,房屋都是茅草建造的。照片上看有一種獨特的風情,然而居住其中就會發現條件非常惡劣:沒有熱水,也沒有衛生間,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700元。貧困的村民和富饒的旅游吸引物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個『富饒』而貧困的村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遺產、發展旅游、脫貧減貧是保繼剛團隊當年面臨的三重任務。
經過了充分調研後,在2018年1月,保繼剛團隊提出了『阿者科計劃』,這個計劃的核心就是『旅游吸引物權』。即村民以村落、梯田、生產生活方式等旅游吸引物入股佔70%,政府出資300萬元佔30%,成立村集體旅游公司,由中山大學團隊進行公益性技術援助,對村落進行整體改造,統一向游客收取費用,收入歸全體村民所有並進行分紅。分紅的規則是,三成歸村集體旅游公司,用於公司日常運營;七成歸村民,歸村民的分紅再按照『4321』標准進行分配:民居40%、梯田30%、居住20%、戶籍10%。這樣的分紅標准,同時也對村民進行了約束,要求每家每戶簽字、按手印承諾堅守傳統民居不租不售不破壞、不引進任何外來社會資本、不放任本地村民無序經營、不破壞傳統。保繼剛說,這樣的模式既保證了鄉村旅游發展的可持續性,又保持了文化的可持續性。
2019年3月,阿者科村村民迎來了第一次分紅,每戶人家分到了1600元錢。村民們拿到錢後激動不已,很多人『一輩子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現金』。這些村民原本對發展旅游持懷疑態度,他們不相信只要住在村裡,耕地種田,就能增加收入。拿到分紅後,村民們不僅打消了疑慮,對保繼剛團隊的工作非常配合,而且還對他們充滿了感激,村裡有一位老奶奶,今年85歲了,第三次分紅的時候,她激動地對保繼剛說:『你人好,錢都給了3次了,你會活得比我長的。』第八次分紅時,老奶奶又說了同樣的話。有的村民跟保繼剛開完會後,還從地裡摘新鮮的青菜給他吃。
保繼剛透露,目前『阿者科計劃』一共進行了8次分紅,共有143萬元,平均每戶分到了2.2萬多元,分得多的都是最窮困的人家。『阿者科計劃』也成了『全球百強旅游減貧案例』。
『阿者科計劃』這樣的『內源式集體企業主導的開發模式』對村民來說最大的好處是什麼?用阿者科村民的話回答就是,『有家的地方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有家』。在保繼剛看來,『發展鄉村旅游最重要的,是要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讓他們有時間照顧老人和孩子』。
『阿者科計劃』模式也許並不適用於所有鄉村,『它更適合在客流量不是很大、運營成本較低的地區推廣。』保繼剛說。但它對『旅游吸引物權』制度化路徑的探索卻值得推廣和研究。
『承認並尊重「旅游吸引物權」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只有落實了「旅游吸引物權」,鄉村脫貧纔不會是一種政策性的扶貧,也不會是一種資本的作秀,更重要的是,旅游吸引物一定要作價,要有股份,纔能可持續地發展下去。』保繼剛總結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