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多一點理解、多動些腦筋 把課間十分鍾還給孩子
2023-11-07 09:00:24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課間圈養』,養不出健康與快樂——

  多一點理解、多動些腦筋,把課間十分鍾還給孩子

  【記者調查】

  下課鈴響了,本該熱鬧的校園卻仍然靜悄悄的。課間十分鍾不允許孩子到戶外活動,除了去衛生間不能出教室,只有在固定的課間時段纔能去打水,甚至,在教室不許大聲說話——近日,多地普遍出現的『中小學校課間圈養』現象登上熱搜,引發眾多家長、學生共鳴。

  這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早在十餘年前,就有媒體多次關注『寂靜的課間十分鍾』,呼吁『讓孩子「瘋」一會兒又何妨』。近日,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教育部此前通過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明確要求,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在實際工作中,要求中小學校每天統一安排30分鍾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每節課間應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適量活動和放松。可引人深思的是,既有呼聲又有政策,這麼長時間過去,為何『課間圈養』卻仍是困擾學校、家長和學生的一道難解之題?

  幾乎每個人都明白,『課間圈養』養不出健康快樂的孩子,卻為何長久走不出這個『怪圈』?『寂靜的十分鍾』背後,學校有哪些顧慮、家長有什麼訴求、孩子有怎樣的內心期待?怎樣盡最大可能解決問題,把快樂的課間十分鍾還給孩子?

  1.重視課間十分鍾的育人價值,為校園生活適度留白

  對很多成年人來說,課間十分鍾是一份美好的記憶。或是在教學樓外呼吸新鮮空氣,或是在操場上自由活動,或是和同學說笑聊天……不僅可以活動筋骨、調整身心,也能為集中精力上好下一節課做准備。但如此暢快的課間生活,如今卻在不少孩子的生活中消失了。

  『做完課前准備後,老師只允許喝水、上廁所,不能隨意下樓,也不能交頭接耳。實在無聊時,我要麼發呆,要麼在腦海裡想象有兩個小人在大戰。』北京某小學三年級學生成成說。

  『「入班即靜、入座即學」,學校每個孩子都會背誦這句話。哪怕是課間出去上廁所時跟別班同學說話,被發現了也會被扣分。』北京小學生家長楊女士則告訴記者,如此嚴苛的規定對於她8歲的、活潑好動的兒子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

  在社交平臺上,家長們對『寂靜的課間十分鍾』的描述更是五花八門:有孩子因在學校長時間坐著直喊『尾椎骨疼』;有學生吐槽『課間十分鍾,拖堂兩分鍾,上廁所時間都不夠』;甚至還有學校詳細規定課間十分鍾的活動范圍、種類、聲音大小,同時規定班主任的監督職責並與班分扣罰掛鉤……

  『「以安全之名」的因噎廢食』『教育懶政』……一時間,大家紛紛把矛頭對准了學校。而面對指責,不少學校則表示,自己也是有苦難言。

  『每天最操心的是兩個時間段:一個是大課間,一個是放學出校,全校老師「嚴陣以待」。』深圳一位小學校長告訴記者,『一旦發生意外事故,再碰到不太理性的家長,學校就會很被動。』

  他的擔心並非多餘。據報道,某地法院近年來審理的29起校園人身傷害類案件中,91%發生在課間或放學期間,86%發生在操場和教室。而從判決結果看,學校被判承擔30%以上責任的佔比約50%,原因大多是『學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隱患未排除和未能及時救助』。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老師怕出事、學校怕找事,把孩子『禁閉』在教室裡最省事,『課間圈養』成為不少學校的首選。而在這種『以安全之名』的過度保護之下,孩子們不只是失去了快樂的十分鍾,諸多不利於其成長發展的短板都凸顯出來。

  有些學校的基礎設施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課間需求,卻被熟視無睹。『上學剛幾個月,7歲的女兒就得了尿道炎。仔細一問,廁所太少,每次課間去都要排長隊。孩子乾脆整天不喝水。』一位家長反映。

  有的學校則在『課間圈養』的基礎上『層層加碼』,實際上加重了孩子的學習負擔:如發明了『小預備』制度,即在正式上課鈴響前三分鍾響一遍預備鈴,學生需立即回座朗讀古詩或課前准備,這樣,『又多學了三分鍾』;甚至,有的學校為了方便管理,連25分鍾的大課間也不讓學生自主活動,只是組織學生集體做操,之後就要求其回教室,還拆掉了校園裡的單杠、雙杠等運動器械。

  『玩鬧是孩子的天性,是他們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副教授田宏傑認為,校園生活的適度留白非常重要,在『換換腦子』的背後,課間十分鍾還有著別樣的教育價值:『看似短短十分鍾,卻可以在與伙伴的談天說地中了解世界、社會和他人,激發起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可以在小伙伴三五成群的「八卦」「吐槽」中形成對事件是非曲直的判斷,建構起社會規則意識;可以在與小伙伴游戲中,感受到默契、聯結、友愛等積極情感,或難過、尷尬、失望、憤怒等消極情感,提高情商和社會交往能力。這些都是單純的知識學習無法實現的。』

  2.好的課間生活應『多姿多彩、鬧而不亂』

  隨著討論日益熱烈,新疆伊寧、山西太原、廣西南寧、河南鄭州等多地近日分別就『課間圈養』問題作出回應:有的學校召開全體班主任會議,強調課間讓學生在操場上自由活動;有的地方則表示,課間10分鍾時間比較短,學生主要用於喝水、上衛生間、調整狀態,不建議進行跑步等劇烈運動。

  記者調查發現,對於這樣的回應,不少受訪教師和家長並不滿意。

  『有的班級離操場很遠或所在樓層較高,孩子們可能剛到操場就得回教室。遲到的孩子坐在座位上氣喘吁吁,光是調整就要很久,非常影響下節課的學習狀態。』一位教師認為,與『課間圈養』一樣,上述不考慮實際情況就承諾讓孩子們去操場自由活動,或者委婉表示『現狀不易改變』的態度,同樣是一種粗糙的管理。

  天津一位家長則向記者講述了其孩子所在學校的做法:在樓道裡放了幾個墊子,課間時讓孩子分組去樓道裡做仰臥起坐,實現『錯峰有序活動、休息』。

  『既出教室了,也放松眼睛了,還運動了。可這就是好的課間生活嗎?』沒過幾天,孩子就向他吐槽,『下課了還得體訓,還不如在座位上坐著』。這位家長非常無奈:『看似向前走了一步,「動起來」了,可孩子卻感覺連課間都成了「被組織」的「機器」。』

  對此,上述教育部負責人表示,將堅決糾正以『確保學生安全』為由而簡單限制學生必要的課間休息和活動的做法;將指導地方和學校科學實施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加強室外場所設施排查和人員值守,加強學生安全常識教育等。

  相關專家也認為,只有先引導家校樹立起理性的課間活動觀念,甚至更深層的權責觀,纔有進一步討論『如何經營好課間十分鍾』的空間。

  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終身教育首席專家、教育學部二級教授吳遵民認為,視角的轉換至關重要:『如果從管理本位的角度出發,無論怎麼防范都會有風險存在,家長仍然會「出了事就找學校」,學校則乾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看,課間十分鍾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讓孩子有質量地動起來。家校都要意識到,在這個過程中磕碰在所難免,要多一分理解與包容。』

  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家校達成共識的是:好的課間活動究竟什麼樣?

  『並不是每個課間都把孩子們「趕」到操場上就是最合適的做法。重要的是為孩子創設出多種可能性,供其自由自願選擇。家校可以結合學校具體的辦學環境等,攜手商討出一份適當的方案。』吳遵民認為,好的課間生活不能只有一種樣子,而應該是多姿多彩、鬧而不亂的:『有幾個基本要素必須考慮到:一是孩子需要離開座位以活動身體,二是需要接觸自然以調節思緒,三是需要自由的同伴交往來學會交流與合作。』

  3.多些關心、多用巧思,創造『充滿呼吸感的校園生活』

  把課間十分鍾還給孩子,勢在必行。教育部要求學校密切家校社協作,爭取家長理解和社會支持,共同努力保障學生課間正常活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受訪者一致認為,給孩子一個安全、科學、快樂的課間十分鍾,需要家校攜手,集思廣益、精心設計。

  這首先需要相關政策制度不斷完善、有力『兜底』,把學校從『承擔無限責任』的擔懮中解脫出來。

  『在現有法規的基礎上,相關部門應進一步細化校內安全事故有關法律法規,更加合理地界定學校和老師的權責,不能無限擴大、「一刀切」追責。同時,應健全社會化的安全風險分擔機制,比如,引入商業保險,完善學校保險體系。』田宏傑建議。

  有網友建議,可在課間十分鍾時在學生易發生安全風險的點位設置『護導』崗位,及時發現學生課間游戲中的不當行為並加以引導、防范風險。

  『多一雙「眼睛」,多一分活力。』吳遵民也持同樣的觀點:『比如,學校可與社區合作,引入「銀齡計劃」教師或社區老年志願者作為課間護導員,給予其適當補貼,既避免了給教師增負,又能使老年人發揮餘熱。』

  做好『兜底』安全保障的同時,學校也需要積極作為,多動一些腦筋,多用一些巧思,做好學生安全教育,開發優化課間活動空間,提昇學生課間生活的質量。

  『讓孩子課間「動起來」指的是生命的流動,並非劇烈的運動。如果來不及去操場上活動,那可以在樓梯拐角處放一缸金魚、幾只烏龜,在洗手間的窗臺上放一盆鮮花,或者在走廊的牆壁上經常更新一些互動性的畫作,積極創設探索空間,讓孩子隨處可以感受到生命的靈動。』吳遵民說。

  為孩子們編寫課間游戲手冊,打造教室內外的微景觀和活動點,精心選購安全、益智與趣味兼具的玩具,召開班會和學生共同制定『課間游戲公約』……浙江某小學教師齊傳鵬把課間十分鍾當作一個項目潛心經營:『以疏代堵,以安全有趣的活動代替追逐打鬧,並保證充足的活動時間,對孩子身心成長是有益無害的。』

  『一張一弛,充滿了呼吸感的校園生活纔能為孩子提供成長的沃土。』吳遵民認為,這一場關於『課間十分鍾』的討論,或可引發整個校園生活的重構:『幾十年前,上海育纔中學段力佩校長就主導過一場「大小課穿插進行」的教學改革:語數英等學科設置為50分鍾的大課,音體美等學科設置為30分鍾的小課,大小課穿插進行,原有的小課間則都延長為15分鍾,這既保證了教學任務的實施,也讓學生愉悅地、有節奏地學習。這種錯落有致的課程安排,未嘗不是一種嘗試的方向。』

  網友關注

  打破『寂靜的課間十分鍾』,網友支招

  近期,我們在光明日報官方微博推出#『寂靜的課間十分鍾』究竟該如何打破#的網絡調查,眾多網友紛紛留言、投票、參與討論。當問及『課間圈養,問題究竟出在哪兒』時,51%的網友認為『教育理念存在偏差,還處於高壓的應試狀態』,29%的網友認為『學校擔心孩子課間玩耍帶來安全問題』。網友『大大大噠俠的小號』表示:『都是樓房,下去玩很不方便!』網友『五點的炊煙』留言:『我小時候被「圈養」過,因為有學生在課間玩耍時受傷,家長因此過度維權和鬧事。』

  當問及『寂靜的課間十分鍾該如何打破』時,『安全保障』是網友最重視的因素,其中,32%的網友認為『家長要明白校園安全風險不可能百分百杜絕』,18%的網友認為『要建立健全保險機制,緩解家校安全顧慮』。此外,還有24%的網友建議,要『完善學校基礎設施,緩解如課間廁所排隊等現象』。網友『小貓哇小貓』直言『最討厭課間上廁所排隊,女廁所永遠都是排到大門口。為什麼不能多建幾個?』15%的網友建議要『因地制宜創設課間活動空間,如涂鴉牆、跳格子區等』。還有網友留言:『強烈呼吁課間延長到15-20分鍾!』

  (本報記者 鄧暉)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