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絲路同行 民心相通的文明之路
2023-10-15 07:25:08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繼續關注《絲路同行》。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社會根基。共建國家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媒體和智庫合作、民間交往等等,推動文明互學互鑒和文化融合創新,形成了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夯實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民意基礎。今天的節目,我們首先到印度尼西亞,看看這個月初剛剛正式啟用的雅萬高鐵以及它背後的故事。

  10月初,印尼雅萬高鐵正式啟用,印尼民眾紛紛來乘車打卡,這條東南亞地區的首條高速鐵路已經成為印尼人的驕傲。

  歷時8年,雅萬高鐵由中國和印尼建設者攜手建成。一條高鐵聯通的不僅是印尼的兩個城市,更是兩國人民的心。

  就在雅萬高鐵正式啟用前,在帕達拉朗車站,技術工人正在變電所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在一起整理電線的是中國工人霍泳霖和他的印尼徒弟亞尼。別看現在他們配合默契,最初相遇的時候,兩人心裡都有些打鼓。因為他們之前沒有做過這些,不知道從哪方面入手。亞尼擔心如果自己在工作中犯錯誤,師傅免不了會批評他。

  在來雅萬高鐵工程工作前,亞尼對高鐵專業的電工知識了解很少。但是每天和師傅朝夕相處,一兩個月後,他已經掌握了變電工種的基本操作技能。

  雅萬高鐵建設期間,大約有45000人次印尼工人在接受培訓和指導後參與工程建設。像霍泳霖和亞尼這樣的中國師傅和印尼徒弟組合比比皆是。在這條全線采用中國標准的高鐵線路上,中國技術人員將建設、運營高鐵的技術傳授給了印尼當地的員工。

  工作之餘,亞尼經常會和他的中國師傅沿著鐵路線散步,像朋友一樣聊聊家常。

  雅萬高鐵正式開通後,亞尼邀請霍泳霖到他家裡做客,把自己的家人都介紹給他。

  讓更多國家搭上中國發展快車,幫助他們實現發展目標,使各國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一帶一路』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十年來,習近平主席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擘畫的藍圖正在不斷變為現實。

  9月底,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迎來了30多位來自泰國的學生,他們一出到達口,就看到了早已等候多時的老師們。

  接下來一年,這些學生將進入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學習中國的職業教育課程。

  讓泰國學生到中國,接受中國的職業教育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和泰國大城技術學院首先開始的合作,以中國古代著名工匠『魯班』命名。合作伊始,泰國學校就提出了非常明確的專業需求。隨著泰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他們急需大量的互聯網、自動化等專業技術人纔。

  最終,大城技術學院選擇在中泰魯班工坊開設物聯網、機電一體化、計算機數控以及新能源四個專業。從課程設計階段開始,老師們就確定了實際操作作為最主要的授課方式。

  具體技能的學習是泰國學生到中國的挑戰之一;另一個大挑戰則來自對異鄉生活的適應。從第一批學生到來開始,既帶領他們感受中國文化,又歡迎泰國文化來到校園,是學校固定的做法。每一個留學生班,還專門有一名班主任老師帶他們熟悉校園。很快,他們就和中國同學打成了一片。

  這些泰國學生已經准備好了在中國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

  而遠在3000多公裡外,在他們的家鄉泰國,更早接觸中國職業教育的泰國老師們也已經開始按照中國課程體系標准教授合作專業的課程。更多的泰國學生不用來到中國,也可以學到同樣的技能。

  7年來,泰國大城技術學院已經有幾百名學生選擇了魯班工坊課程,他們在泰國本土和東南亞的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了不少獎項,畢業生們也都紛紛昇入本科學習或是找到了心儀的工作,尤其是泰國的中資企業成為了最吸引他們的就業去向之一。

  今天,中國已在亞非歐三大洲20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作建設一批魯班工坊。根據當地的發展需求開設工業機器人、新能源、物聯網等70多個專業,為相關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技術技能人纔,幫助更多年輕人實現就業。

  共建『一帶一路』,要讓人民心相通,更要讓各自的文化攜手發展。

  近日,『五洲四海——「一帶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正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出,84件套中外出土文物靜靜地講述著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歷史,這個來自中亞的獅身人面小雕像就是其中之一。

  王建新,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2017年,他的團隊和中亞考古學家合作,在一個考古遺址中發現了這個帶有明顯埃及文化特征的雕像。在此之前,在我國的新疆也發現過來自古希臘的神獸『格裡芬』形象,兩個發現連起一段古埃及、古希臘文化沿絲綢之路東傳的線路。然而在此之前,中國與中亞各國對古絲綢之路的考古幾乎很少有聯系。

  2009年,王建新開始走出國門,嘗試與中亞國家等進行絲綢之路的研究合作,但當時這樣的對接並不成熟。直到2013年,他們等來了轉機。

  圍繞『一帶一路』倡議,中外聯合考古不斷推進。32家中國考古機構赴海外開展36項聯合考古項目,與40餘家國外科研院所、博物館等建立了良好關系。中亞成為了合作最為密切的區域之一。在哈薩克斯坦拉哈特遺址,中哈考古學家一起研究了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前當地的情況;在吉爾吉斯斯坦紅河古城遺址,中吉兩國考古學家繪制了精准的測繪圖;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明鐵佩遺址,中國考古力量的加入大大加快了遺址發掘的速度,為尋找歷史上盛產汗血寶馬的大宛國都城提供了有力證據。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考古,許多都來自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絲綢之路的中外聯合考古中,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交流與互鑒,得到了完美的照見。

  古絲綢之路上的互聯互通,見證了文明的興盛;今天,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則將國與國、人和人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人類共享發展的成果。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