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這個節,在中華文化星河中分外耀眼
2023-08-22 16:26:35 來源:新華社  作者: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韓振 吳燕霞 吳楠

  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

  它穿越數千年的歷史塵煙一路走來,留下了對神奇自然的探求與膜拜,寄托了對兩情相悅的憧憬與向往,縈繞著闔家美滿時的歡聲與笑語,激蕩著燦若星河般的詩情與豪邁。

  這個節日就是七夕。

  七夕有著什麼樣的『魔力』?居然能夠抵擋住時間的洪流,非但沒有淹沒在茫茫塵煙,還在新時代的當下,散發出愈加耀眼的光芒?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8月20日,『「纔」匯七夕·「緣」來諸暨』青年人纔七夕聯誼活動在浙江省諸暨市東白湖鎮舉行,『十裡紅妝』『尋愛之旅』『彩繪紙傘』『乞巧祈福』……一個個具有傳統文化韻味的游戲活動,讓在場的單身青年人纔沈浸式體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交友結緣。新華社記者徐昱攝

  (一)來自星星的『它』

  首先,它來自天上,最開始並不是『人』,而是兩顆星。一出場,就注定了不平凡。

  九天之上,茫茫夜空,銀河兩岸,兩星遙望。一顆叫牽牛,一顆叫織女。

  如果僅僅到了這裡,也並不稀奇。它們在寰宇之中閃爍,直至遇見了對宇宙好奇又極富想象力的古人。於是,就有了文化的加身。

  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日書》,記載了牽牛娶織女不成、婚姻失敗等內容,有人認為這是兩千多年前的人們關於牛郎織女故事最初的想象。

  到了南朝時期,梁蕭統主編的《昭明文選》寫道:『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牛郎和織女不但成為了戀人,而且從隔河相望那一刻起,他們的愛情就帶著悲劇的底色。正是有了這種色彩,纔感動著古往今來的多少人。

  於是,夏秋之交的夜晚,農歷七月初七,少女們三三兩兩圍坐庭院,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拜織女、染指甲、吃巧果等,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願順遂,生活幸福美滿。

  七夕,成了古代閨閣女子最重視的節令之一。

  這個節令還衍生出其他有趣的習俗來。比如,旨在求取功名的『拜魁星』、別樣『炫富』的曬書會等。

  這些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充分展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纔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彰顯了我們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二)從天上來到人間

  如果它僅僅停留在粗糙、朦朧階段,也不會有這麼經久不衰的魅力。它的獨特魅力,還在於不斷的演繹。

  首先,更加『細節滿滿』,『人氣』十足。

  漢末樂府詩《迢迢牽牛星》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淒美的故事述說了牽牛和織女這一對天上夫婦的離別之苦,主題也逐漸完成了『牽牛織女』從神到人的『變奏』,即由星宿的記錄觀察演變為淒美的愛情故事。經過歷代文人的加工與諸多民間故事的變種,本屬天上的傳說變得越來越有『人氣』。

  其次,推出了『凡人版』,更加貼近生活。

  黃梅戲經典劇目《天仙配》中,古人對『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想象,被整合進一個名叫董永的民間農夫的愛情悲劇。這一改,似乎這樣的故事就在身邊,代入感十足!

  再次,有了『團圓版』,淒美的故事變得完美了。

  清代戲曲家尤侗則在《鈞天樂》中為牛郎織女的愛情賦予了大團圓結局,因為他們的真情感動了上天,從此不再歲歲分離。

  還有更深遠的演繹:牛郎織女不僅堅守自己的愛情,還在努力成全別人。

  比如《長生殿》中,唐玄宗和楊貴妃經馬嵬坡之變天人永隔後,牛郎與織女前後奔走,最終讓他們於月宮中再次團圓。

  (三)與詩詞融為一體

  有了豐滿的故事,就為口口相傳創造了條件。但它還與更利於傳誦的詩歌融為一體,創造了諸多家喻戶曉的名句。想不『火』,都難!

  唐詩宋詞漢文章。唐代,是我國詩歌藝術的頂峰。一大批著名詩人,都為七夕留下了筆墨。

  在沒有高鐵飛機、5G通信的年代,『天涯若比鄰』只能是文人美好的想象,更多的羈旅游子只能『每逢佳節倍思親』。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唐代詩人孟浩然在《他鄉七夕》中,抒發了適逢七夕佳節之時旅居他鄉的愁上加愁。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這是白居易在《七夕》中發出的對遭遇困苦的有情人深切的同情之聲。

  唐代詩人爭先恐後,宋代詞人又豈能甘為人後?

  『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鬟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回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宋代詞人柳永以詞作畫,將千年前七夕節熱鬧浪漫的人間圖景帶到我們面前。

  牛郎織女『七夕』一會,美麗但短暫,但誰說『七夕』注定帶著別情愁緒?

  秦觀在《鵲橋仙·纖雲弄巧》中發出豪氣乾雲的吶喊:『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將真摯愛情必能跨越空間阻隔的本質大聲呼出,已經能從愛情中看出別樣的堅定與執著。

  而豪放派詞人蘇東坡在《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中更是豪言:『緱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癡牛騃女。』乾脆從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中一舉奮起,不凡的氣魄與胸懷也凝練了無數中華兒女面對人生困厄、命途挫折時不屈不撓的品格。

  (四)越來越有『國際范兒』

  七夕,如果單是流傳的話,上面的這些『加持』已然足夠。但我們的『加持』仍在繼續。

  新時代新征程,越來越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挖掘轉化、發揚光大。煥發生機活力的七夕節也不再只是局限於『中國情人節』。

  2008年,甘肅省西和縣申報的七夕乞巧活動被國務院增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湖北省鄖西縣申報的七夕節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

  『潮』會玩的年輕人還把國潮新風尚融入七夕節。近年來,每逢七夕節,在重慶、江蘇、安徽多地,不少年輕人身著漢服走上街頭舉行『七夕雅集』。集會涵蓋了國潮文創、茶藝、戲劇、書畫等元素,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之美的完美融合。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的七夕節也成為一張越來越有『國際范兒』的民族文化名片!

  在日本,人們在七夕節會將心願寫在五色紙上,掛在竹枝枝頭,次日將竹枝和燈籠一起順水漂流,象征心願直達天河。在韓國,年輕的姑娘們把瓜果放在桌子上祈求,織女星會讓女人們愈發心靈手巧。

  兩千多年滄海桑田,七夕節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星象走向愛情故事,從中國走向世界——這絕對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這個節日不再是獨屬於中國人的浪漫,而是新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燦爛星河中耀眼的『明星』!

責任編輯:焦志明

【網絡中國節】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