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在不少人眼中,它已經成為當代的『中國情人節』。農歷七月初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人間的有情人,也會在這一天表達對彼此的愛意。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輿論場上出現了『情侶到底要不要過七夕節』的討論。有人覺得,有一個情人節就夠了,不需要再過什麼『中國情人節』,何況七夕節的文化內涵比較豐富,並非只有愛情層面的價值,過度強調七夕節的愛情屬性,是對七夕文化的狹隘化。
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能給人帶來溫情與美好的節日越多越好,如果不弘揚七夕的愛情文化,很多年輕人未必有興趣了解七夕文化的傳統價值。事實上,盡管七夕節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很多年輕人熟知七夕,卻與近年大量商家將七夕節打造成『情人節』『消費節』的做法密不可分。
客觀而言,任何傳統節日想引起現代人的興趣,都需要對傳統文化革故鼎新,既保留精華內容,也要有所捨棄,並賦予其更具時代性的內涵。七夕節也是如此,它之所以能在千百年來受到國人的喜愛,在於它能讓人們在這一天獲得與平時不同的情感體驗與生活品質:已經找到終身伴侶的人,可以在這一天向愛人贈送禮物,表達濃郁的愛意;關系愈發親密的男女,也可借此機會表白,成為進入美好姻緣的契機。即便是單身者,也能從濃郁的節日氣息裡感受到人間的溫情,進而在生活的道路上尋覓幸福。
如今,為了抓住商機,很多商家會利用七夕大力促銷,把它辦成『消費節』,但從多數年輕人的感受來看,七夕的傳統文化內涵仍有不小的影響力。在很多人心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不僅是自己兒時聽長輩講述的故事,也是他們會講給子孫後代的動人傳說。只要與七夕有關的傳說、風俗沒有消失,國人對七夕文化記憶就不會消逝,它的內涵就會一直伴隨國人的精神成長,並得到弘揚與傳承。
不過,也有一些年輕人會在網上吐槽,七夕節會讓他們承受不小的『感情壓力』。比如,在一些人的觀念中,不在七夕節這天向戀人贈送昂貴的禮物,進行高額的消費,似乎就是『不愛對方』。過度強調節日贈禮,確實會讓一些經濟實力較弱的青年人承受較大壓力。不理性的消費,實際上也扭曲了七夕文化的本意。包括七夕節在內的所有節日,都應該讓人感到舒適,而不應讓人徒增壓力與煩惱。反過來說,由此而產生的『討厭七夕』的『鍋』,也不該讓七夕來『背』。
說到底,對待七夕這樣的傳統節日,既要避免對其進行過度的人情化、商業化的扭曲,也不能狹隘、固化地看待七夕節的過法。對於『要不要過七夕節』這個問題,沒有標准答案,不妨尊重每個人的喜好和選擇。不同的人生活境況不同,對待愛情的態度也不一致,能夠在傳統節日裡找到適合自己的的『節奏』,纔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