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廣漢7月26日電 題:三星堆文物『搬家』記:文保『護航』重器『遷居』步步精心
記者岳依桐
『一、二,起!』7月中旬的一個傍晚,經眾人合力,重約180公斤的青銅立人像緩緩『站起』,旋轉180度,再解開固定帶、去掉背板,這件被稱為『世界銅像之王』的國寶重器進入新的展櫃,完成出土後首次『搬家』。
而自6月20日閉館至開館前,三星堆博物館一直處於忙碌的文物『搬家』時間。1997年建館便『入住』的文物們,陸續離開『居住』26年的舊館,尤其對於Ⅰ號青銅神樹、青銅立人像等大型文物而言,這或會是它們出土後唯一一次『搬家』。
據了解,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展出1500餘件(套)文物,其中包括300餘件三星堆遺址3號至8號『祭祀坑』新出土的文物。為保證文物『遷居』步步精心,博物館提前策劃,以文物保護手段『護航』重器。
『針對青銅器、陶器、玉石器、金器等不同材質的文物,我們根據其特點采用了不同的包裝方法。』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餘健告訴中新網記者,除青銅立人像、Ⅰ號青銅神樹等大型重器是直接從舊展廳搬到新展廳外,其餘文物都先統一存放進新館庫房,再逐件陳列至新館展廳中。
打開展櫃,小心翼翼去掉固定文物的底托和固定線,三星堆博物館工作人員龔兆乾用雙手捧出器物,輕放進墊著泡沫、棉線紙等保護材料的包裝盒。文物置身其中,像是『躺』在量身定制的柔軟小床上。雖然館內溫度很低,龔兆乾額間仍因緊張而沁出汗水,他指著一件玉璋右上角灰白色的部分說,『這些文物在埋藏之前都被燒過,很薄、很脆,動作必須非常小心。』
在移動網紅文物『陶三足炊器』前,工作人員先在紙箱內鋪好保護材料,再根據器物足部大小切割出對應的空間,使陶器剛好能嵌入其中,從而在移動過程中保持穩定。『大量陶器都出土於上世紀80年代至2010年左右,基本都經過修復和拼接,十分脆弱,必須把文物安全放在第一位。』餘健說。
如果說為小型文物『搬家』相對輕松一些,那麼Ⅰ號青銅神樹的『搬家』過程頗有些『驚心動魄』。這件國寶級重器通高3.96米,共有9根樹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兩果枝,果枝上立神鳥,樹側則有一條緣樹逶迤而下的銅龍,其造型之復雜精美世所罕見,但也意味著移動它十分困難。
『神樹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必須將其分離,固定好纔能起運。』當日19時許,經過充分討論和詳細策劃,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管部副部長郭漢中與團隊開始為Ⅰ號青銅神樹『搬家』做准備。他們用事先切割好的木條一一固定神樹的每根枝乾,器物與木材接觸的部分都裹有厚厚的紗布,避免摩擦對文物本體造成損害。『我們采用的是三點加固法,每根木條都有3個受力點,每層3根木條形成平衡,十分穩固。』
持續約6小時的加固工作完成後,次日凌晨,伴隨著鏈條與滑輪的摩擦聲,神樹上半部分被工作人員緩緩拉起,隨即放置於專門打造的金屬底座上。底座上豎起的金屬管直接插入神樹主乾中空的內部,固定文物的同時,也極大減少了文物受力。
短暫分離是為了更好地『合體』。不久後,Ⅰ號青銅神樹的上下兩半又在6米多高的全新巨型展櫃中再次合二為一。而在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形制各異、精美絕倫的數千件文物,也准備好以新的姿態與世人見面,繼續展現古蜀文明之神秘莫測、浩瀚無垠。(完)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