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7月8日電 題:『極危』『瀕危』標簽難脫專家介紹中國長臂猿保護進展
中新社記者 王曉斌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在古代,長臂猿廣泛分布在中國黃河以南的森林裡,長江兩岸曾常年回蕩著它們的歌聲。如今,它們在雲南、海南、廣西等地的山林裡棲息,『極危』『瀕危』是每一個長臂猿種群難以甩脫的標簽。
全球長臂猿聯盟第一次合作伙伴大會7月7日-9日在海南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海南長臂猿保護經驗被譽為『海南方案』『霸王嶺模式』,種群數量在緩慢增長中;但總體來說,以海南長臂猿為代表的中國長臂猿,生存狀況依然不容樂觀。
中國動物學會靈長類學分會副理事長、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范朋飛介紹,目前,生活在中國的長臂猿共有7種,總數加起來不超過1800只(其中分布在無量山和哀牢山的西黑冠長臂猿數量最多,約有1400只),白掌長臂猿、北白頰長臂猿已經處於野外滅絕狀態。
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又名天行長臂猿,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全球性瀕危物種,主要棲息在高黎貢山海拔1600米至2600米的樹林中。2017年,天行長臂猿被認定為新物種,范朋飛是確定其為新物種的主要科研人員之一。范朋飛說,天行長臂猿目前僅存150只左右,面臨種群基數低、種群片斷化、冬天欠缺食物等問題,且近三分之二的種群生活在保護區外、易受乾擾。
對此,科研人員使用牽繩搭橋、放聲誘導等方式,吸引長臂猿朝設計好的棲息地遷移擴散,幫助它們更快找到配偶,形成新的家庭。『通過調查對比,我們發現天行長臂猿不同種群的數量有降有昇。去年開展了中國靈長類所有物種的生存狀況評估,我們把這個物種評估為「極危」。』范朋飛說。
海南長臂猿是中國特有種,也是海南特有種,是世界上目前最瀕危的靈長類物種。總數為37只的海南長臂猿分有6個種群,都生活在霸王嶺熱帶雨林中。IUCN SSC(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2019—2020年紅色名錄顯示,全球20種長臂猿中,19種的種群數量在減少,僅海南長臂猿保持穩定且小幅增長。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研究員許涵是參與保護海南長臂猿的科學家之一。『有人可能會好奇,我們研究植物的怎麼跨界到動物保護項目來了。』許涵說,『極危』狀態的海南長臂猿的個體數較少,直接影響種群的繁衍。目前最緊迫的問題是擴大適宜其生存繁衍的生境面積,即解決海南長臂猿棲息地面積較小且破碎化分布難題,而這需要植物生態學家來主導解決。
『在海南長臂猿分布區,我們建立了200個長期植被固定監測樣地,收集數據評價不同樣地的群落物種多樣性特征、長臂猿喜食食物資源分布等。』許涵說,為了解決棲息地小而散的問題,科學家們還構建了一個『生態廊道』連通體系,初步擬定了上百種用於生態廊道種植、低地雨林恢復的鄉土樹種名單,開展了300畝森林的生態修復示范工作。
『海南長臂猿種群太脆弱了,人為乾預措施目前不宜直接施加在它們身上,我們就采取植被生態修復與保護等系列措施,用間接方式穩定種群數量,為其緩慢增長創造有利條件。』許涵說,適宜棲息地的植被恢復不可能一蹴而就,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海南長臂猿始終伴隨著『極危』標簽。
不過稍顯寬慰的是,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保護長臂猿這個森林旗艦物種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國際間的交流合作也日益頻繁。去年10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等機構,以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為秘書處,發起成立了全球長臂猿聯盟,來自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孟加拉國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16家組織加入聯盟。
『21世紀很多動物面臨滅絕的危險,長臂猿是與人類最為接近的物種之一,也是滅絕風險最高的物種之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原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執行理事會主席章新勝出席此次大會時表示,保護長臂猿需要彼此的經驗及各界的助力,希望通過全球長臂猿聯盟這個透明的平臺,磋商保護長臂猿的五年行動計劃。(完)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