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如指翠相連,橕起炎荒半壁天。』走入五指山,你也一定會震撼於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漫步蔥郁的森林中,陽光灑落、日影斑駁。大片樹葉的縫隙裡,時而落下幾滴露珠,遠處蟲鳴聲此起彼伏,萬物正蓬勃生長。
『這裡的物種豐富程度、典型生態系統和生態類型極具保護價值,非常獨特。最重要的是,它是我國島嶼型熱帶雨林的代表,也是生態安全屏障。』回想起第一次見到海南熱帶雨林的場景,北京林業大學國家林業發展研究院院長溫亞禮仍覺震撼。
而2021年10月後,這片熱帶雨林又有了一個新的重要定位——首批5個中國國家公園之一。
『五指山片區完善了180餘種植物的科普簡介掛牌;記錄的陸棲脊椎野生動物數量從原有289種提高到345種,發現兩個蝴蝶新紀錄種、1個蠟蟬新紀錄種……』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五指山分局資源管理科科長李佳靈對近年來的新成績如數家珍。
海南長臂猿的保護進展,是海南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發展的最佳見證。作為海南特有的靈長類動物,它一度僅存不足10只,瀕危程度為『極危』。經過十多年的精心呵護,目前海南長臂猿的數量已經增長至6群37只。接下來還將進一步組建海南長臂猿專業監測隊伍,推進海南長臂猿棲息地及周邊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這片雨林的變化,遠遠不止於此: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等多項法規、制度、辦法連續出臺,權責劃分不斷明確,推動國家公園保護管理邁入法治化軌道;
呵護這片『水塔』『綠心』,信息技術也提供了助力。通過搭建涉林問題全流程閉環指揮調度機制,開發『雨林巡護』App、構築智慧雨林平臺、巡護終端系統……監管信息共享、高效巡山管理成為可能;
創新建立扁平化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和雙重管理的國家公園綜合執法管理機制,保護管理效能不斷提昇。
如何協調保護與發展?如何在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過程中,讓更多人共享環境保護成果?綠色發展中,不可避免地要回答這些問題。而海南,也正以創新回應答卷。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昌海看來,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建立也是探索國家公園體制機制和生態資源轉化路徑的試驗田,『借此可進一步探索園區內的生態補償機制、林業碳匯項目,優化社區旅游經濟發展機制,貢獻出海南智慧。』
聊起如何堅守熱帶雨林的『生態保護紅線』,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村民王柏和說:『我就生活在國家公園中,熱帶雨林是我們的家園,必須好好呵護。』近年來,毛納村充分發揮獨特地理優勢,完善文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推出『茶旅+文旅』,探尋生態致富兩不誤的道路。2022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681元。在滿山綠意中,村民從脫貧攻堅昂首奔向鄉村振興。
這樣的綠意,層層浸染這座南國海島。近年來,海南生態文明標志性工程建設積極推進——
2023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得天獨厚、天水相接的東嶼島零碳示范區基本實現了綠色能源供給,成為展示中國『雙碳』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
貫穿海口、文昌、瓊海、萬寧等12個市縣的海南環島旅游公路,預計在12月底建成通車,將一個個濱海景點和驛站的『珍珠』聯結成一串『珍珠項鏈』,鋪開獨屬於海南自然風光的青綠山水畫卷。
『六水共治』攻堅戰中,萬寧市東部的『小海』在悄然間水清沙淨,得到脫胎換骨般的改善,也成為振興當地鄉村漁業的『源頭活水』。
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江東新區,建築屋頂鋪滿光伏板,連窗戶玻璃也能『曬太陽』發電,集成系統可以收集雨水澆灌花草……高科技環保設施組建著屬於未來的生態之城。
曾經一片荒蕪的三沙市西沙洲,經歷了十年的『植綠護藍』,如今像一顆綠松石般鑲嵌在南海的無垠碧波上,沙白似雪,綠樹成蔭,成為三沙人的美麗家園。
瓊崖大地上,荔枝、芒果、咖啡、火龍果等區域公共品牌吸引著人們,在共享農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主題民宿等綠色服務業新形態中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青山有意,碧海含情。未來,在海南自貿港建設進程中,相信沿著綠色發展之路開拓前行,持續推動生態的『高顏值』轉化為發展的『高質量』,我們必將見證更多綠意綻放、生機蓬勃!
(本報記者陳之殷 王禹欣 陳怡 本報見習記者 王軒堯)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