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厚植沃土,為創新發展注入人纔動力
2023-03-11 12:35:4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吳麗芳在植物組織培養間觀察組培苗的長勢。新華社記者黃博涵攝

  ◎實習記者 孫明源 本報記者 張蓋倫

  人纔是第一資源。深入實施人纔強國戰略,培養造就大批德纔兼備的高素質人纔,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加快建設人纔強國,要強化政策支持,打通人纔發展通道;要營造創新環境,讓人纔活力得以充分釋放。人纔,正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著不竭動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纔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橕。

  人纔是第一資源,要深入實施人纔強國戰略,堅持人纔引領驅動。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研發人員總量預計超過600萬人年,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底,我國技能人纔總量超過2億人,佔就業人員總量的26%,其中高技能人纔超過6000萬人,佔比約30%,相對2013年提高了約5個百分點。

  5年來,我們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纔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纔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纔、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纔。

  流水奔騰向東去,波濤逐浪浪追濤。人纔,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不竭動力。

  自主培養高質量人纔

  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走上『代表通道』,講述他的科研攻關故事。

  薛其坤是科技工作者,也是教育工作者。他說,要珍惜難得的歷史機遇,用更多更大的科研突破回報祖國。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薛其坤表示,從教育的鏈條來看,研究型大學是培養科技創新人纔最重要、最關鍵的收尾端。他認為,若想通過高等教育培養出傑出的人纔,首先學校的教育發展必須要達到高水平。

  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校是人纔培養的主陣地,也是人纔自主培養的橋頭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提高高等教育人纔自主培養質量,關鍵在於四點。首先是抓好根本質量,也就是建好金專(專業)、金課、金師、金教材,建設質量文化;第二是抓好整體質量,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第三是抓好服務質量,破解『卡脖子』『卡腦子』(基礎學科頂尖人纔匱乏)『卡嗓子』(人文社會科學失聲失語)問題;最後,是打造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國范式』。

  科技創新人纔培養要『更上一層樓』,接下來的工作還要注意什麼?長期從事科技創新人纔培養工作的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劉敏華給出了一個關鍵詞——『系統』。

  劉敏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科技創新人纔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堅持系統觀念纔能成功。要全周期多層次地接續培養各類科技創新人纔,為不同類型層次的科技創新人纔提供精准服務和適合貼切的支持,使國家戰略人纔力量梯隊有序同步增長、協同提質增效。高校、企業、科研院所還需推進科技創新團隊和個人協同發展,加快探索形成有組織科研模式。

  積極推動技能人纔發展

  202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纔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建立技能人纔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和多元化評價機制。2022年正式實施的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也提出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學習成果融通、互認。教育部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司副司長林宇表示,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對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高技術技能人纔培養質量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帥分析,從我國技能人纔隊伍結構來看,當前矛盾突出表現為『四多四少』:初級工多、高級工少,傳統技工多、現代型技工少,單一型技工多、復合型技工少,短訓速成的技工多、系統培養的技工少。高技能人纔供給不足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關鍵短板。

  按照人社部印發的《『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十三五』以來,我國技能人纔數量和結構得到很大改善。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高技能人纔數量將再增加800萬,總數達到6800萬。

  要高質量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化解『社會地位不高』『發展空間有限』這兩個長期制約高技能人纔隊伍發展的重要瓶頸問題。吳帥表示,增加職業技能等級、暢通流動渠道、建立國家資歷框架等舉措都會對技能人纔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幫助技能人纔打破職業發展『天花板』。

  打造鼓勵創新大環境

  要釋放人纔的創造力,就得為人纔打造環境、提供舞臺。

  劉敏華指出,包括政府在內的各類主體要全方位、多渠道地營造創新至上的環境和氛圍,在全社會廣泛開展科學普及工作,發揚科學家精神和工程師文化,鼓勵創意創造,共同為培養科技創新人纔提供沃土。

  九三學社中央在《關於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纔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人纔支橕的提案》中指出,當前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一大批以戰略科學家、卓越工程師等為代表的拔尖創新人纔,使我國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在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讓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湧現出來。

  該提案建議,用鼓勵創新的教育體系培養良纔。該提案還建議用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發展人纔。努力創造讓科研人員不受乾擾、聚精會神研究攻關的良好環境。提案還提出,用兼容並包的開放政策匯聚英纔。

  此前,科技部政策法規與創新體系建設司司長解敏表示,我國為促進科研人纔發展推出了多項舉措,人纔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領軍人纔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不斷湧現,更多青年科技人纔脫穎而出。

  2022年下半年,多部門印發了《關於開展科技人纔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據介紹,本次試點工作的思路是,聚焦『四個面向』,圍繞國家科技任務用好用活人纔,創新科技人纔評價機制,以激發科技人纔創新活力為目的,以『評什麼、誰來評、怎麼評、怎麼用』為著力點,以『破四唯』和『立新標』為突破口,以深化改革和政策協同為保障,按照創新活動類型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纔評價體系,引導各類科技人纔人盡其纔、纔盡其用、用有所成。

  2023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科技激勵機制的意見》。相關專家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該意見將激勵重點聚焦在勇擔使命、潛心研究的人員和團隊上,聚焦在創造青年人纔脫穎而出的成長環境與營造尊重科學規律鼓勵創新的生態上,『這是文件最大的創新點』。

  『建設人纔強國,需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從科研創新到技能培訓,人纔工作是一整盤棋。把這項系統工程做好,就是我們接下來的任務。』劉敏華說。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2023全國兩會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