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青年說兩會版|12年,他寫滿84本迎客松監測日記
2023-03-06 11:37:01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作者:方經綸 張桂貴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迎客松倚石而生,樹齡千年,是安徽黃山四絕之一。

  12年,84本迎客松監測日記。

  從最初的迎客松『守松人』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從『全國勞動模范』到『中國好人』,再到全國人大代表……雖然榮譽不斷增加,身份不斷變化,胡曉春始終都以『守松人』要求自己。

  2006年8月,從部隊退役後,胡曉春應聘為黃山護林防火隊員。2010年,他又被選聘為迎客松的守松人,從此,便與迎客松相依相守。

  天氣好的時候,胡曉春每隔兩小時會巡護一次,記錄各項數據。遇到惡劣天氣,要每隔半個小時進行一次巡護。

  每次巡檢,胡曉春都會填寫迎客松監測日記,如實記錄氣象、水土到整株松樹狀況。

  『我最喜歡在監測日記中填寫的就是迎客松「無異常」「一切正常」,只有寫下這些詞語,纔感到自己的工作沒有白做、沒有辜負大家的囑托和信任。』胡曉春說。

  『景區白天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晚上冷冷清清,孤獨寂寞,這種熱鬧與冷清的反差,給我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胡曉春說。

  然而,這樣一份孤獨的守候,胡曉春堅持了12年。一年365天,他有300多天都在山上。

  每個月只能回家一天,忙的時候甚至數月不能回家,無法陪伴女兒成長,是胡曉春心中最大的遺憾。『歷代守松人都是這樣子,難以取捨難以兩全。』他坦言。

  『迎客松,在我心中慢慢種下了一個牽掛、思念的種子。每當離開崗位、離開迎客松時,我都極為不捨。』日復一日,胡曉春與迎客松的情感愈加深厚。每次休假,胡曉春都會時不時把手機掏出來,通過實時監測軟件查看迎客松的動態。

  寒來暑往,在游客的眼裡,迎客松始終蒼翠挺拔,仿佛時間『靜止』。然而,或許只有迎客松纔明白這『定格』背後的秘密:代代守松人幫它撣開雨雪風霜,豎起『鋼筋鐵骨』。

  『迎客松之所以能被保護得這麼好,是因為我們有一支龐大、堅強、不畏艱險、勇於擔當的團隊支橕著。』胡曉春介紹,黃山風景區從1981年起就設立了守松人專職崗位,但守松人並不僅指一個崗位、一個人,而是一批為之奮斗的團隊,這裡有管理人員、有專家教授、有技術人員、有基層職工……

  2008年初,黃山風景區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雨雪災害天氣。惡劣天氣持續27天,積雪厚度達62厘米,積雪最深處達到1米。持續降雪加凍雨,使迎客松冠頂積雪厚度達50多厘米,枝條下垂幅度達到100厘米,超過了歷史記錄。

  這對迎客松來說很危險。守護團隊接到命令,從山下調運毛竹,為迎客松搭建支橕架。據胡曉春介紹,當時長長的登山臺階上鋪滿厚厚的積雪,最淺的地方也有50厘米以上,厚的地方沒過了腰。每根毛竹差不多9米長,上面裹滿冰凌,重達上百斤。

  大家齊心協力、連滾帶爬,不顧自身安危,將一根根毛竹安全扛到了迎客松處,搶在最大一場暴風雪來臨前,用100多根毛竹為迎客松搭建了一座5層樓高的支橕平臺。

  『沒有團隊的付出,就沒有今天。』胡曉春感慨道。

  『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更多是學習,我還是想圍繞自己的本職工作,提出有關黃山生態保護方面的建言。』胡曉春建議,在黃山建立山岳型景區『以水滅火』示范點,重點以黃山現有高山防火水網、林火自動監測預警系統為基礎,建設森林防火指揮中心、集訓中心、實訓基地、隊伍營房和直昇機滅火基站等項目,探索總結山岳型景區以水滅火經驗和模式。此外,胡曉松深知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他建議,應當開展松材線蟲病防控技術的攻關。

  胡曉春還告訴我們,在今後履職過程中,他將持續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為守護綠水青山、淨土藍天作出更多貢獻。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2023全國兩會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