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2023-02-25 11:00: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護好黑土地,端穩中國飯碗

  光明日報記者李叡宸

  雨水節氣已過,冰封的黑土地漸漸蘇醒,新一年的春耕生產正蓄勢待發。作為世界主要黑土帶之一,東北黑土區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守護好每一寸黑土地,不僅事關國家糧食安全,更對維護生態平衡具有重大意義。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黑土地我們責無旁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亮中橋鎮東興村黨總支書記吳艷良幾乎每天都會和黑土地打交道,因此特別關注黑土地保護的相關話題。

  『鐵嶺市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全市現有耕地全部被列為東北黑土區范圍。』經過長期的走訪調研,吳艷良發現,長期高強度利用,加之土壤侵蝕,導致黑土地有機質含量下降、理化性狀與生態功能退化,耕地變『瘦』、變『硬』、變『薄』問題日漸突出,嚴重制約了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

  為此,在2021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吳艷良提出了《關於實施糧食主產區黑土地保護工程的建議》。在這份建議中,他提到,加大對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扶持力度,擴大黑土地保護示范項目和建設項目規模,實現黑土區保護全覆蓋;加強黑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耕地質量監測體系。

  此外,吳艷良還建議,提高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投資標准。『就鐵嶺市而言,實施的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項目畝投資標准至少應達到200元;實施黑土地保護建設項目畝投資標准至少應達到3000元以上,否則低標准投入只能保護和建設低標准農田,難以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他說。

  不久後,吳艷良便收到了農業農村部對這份建議的回復——加強法規制度建設、組織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多措並舉提高保護成效、加強黑土地利用效果監測評價……在這份回復中,吳艷良看到,自己的建議被充分吸納,在總結各地實踐的基礎上,一系列針對東北黑土地保護的措施正在補充完善。

  2021年7月,吳艷良再次收到一個好消息,農業農村部等7部門聯合出臺了《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東部等典型黑土區開展綜合保護治理。通過土壤侵蝕防治、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肥沃耕作層培育等綜合舉措,確保『十四五』期間實施黑土耕地保護面積1億畝,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面積5000萬畝,治理侵蝕溝7000條,實施保護性耕作1億畝,有機肥還田面積2000萬畝。

  2022年8月1日,黑土地保護法正式實施。站上這片希望的田野,吳艷良乾勁滿滿。他表示,自己將繼續做黑土地的守護者,保護好這片『耕地中的大熊貓』。

  人身損害賠償,城鄉統一標准

  光明日報記者劉華東高建進

  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標准』計算。被扶養人生活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標准』計算。2022年4月,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乾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公布,並於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司法解釋公布後,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陳城鎮澳角村黨總支書記林華忠清楚地知道,這意味著在全國范圍內,城鄉民事侵權賠償『同命不同價』現象徹底成為歷史。他在代表建議辦理和答復征求意見表『滿意』一項上打了個對鉤。

  過去,我國的民事侵權賠償以『損失填平』為原則,權利人損失多少,侵權人就賠償多少。在以往城鄉居民收入差別較大的背景下,最高法2003年發布的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明確區分城鄉人身損害賠償標准。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差距逐漸縮小,尤其是城鄉統一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建立,各地取消農業與非農業戶口性質的區分,人身損害賠償標准城鄉不一的弊端日漸顯現。林華忠做過統計,以2020年全國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例,城鄉居民死亡賠償金可相差2.56倍,『引發了許多社會矛盾』。

  統一城鄉賠償標准成為大勢所趨,2019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公布,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改革人身損害制度,統一城鄉居民賠償標准』。

  近年來,多位全國人大代表也不斷圍繞統一城鄉人身損害賠償標准建言獻策。最高法積極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回應代表關切,於2019年9月下發《關於授權開展人身損害賠償標准城鄉統一試點的通知》,授權全國各高級人民法院開展人身損害賠償標准城鄉統一試點工作;2021年1月發文要求各地法院在民法典實施後,視試點情況擴大試點法院、試點案件范圍。

  也在這一年,林華忠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提交了《關於統一城市與農村戶口意外事故賠償標准的建議》。他在調研中發現,盡管各地司法實踐中對已經在城鎮居住、工作、生活達到一定期限的農村居民按照城市居民標准對待,但是由於缺乏全國統一標准,爭議依然存在。盡快在全國范圍內根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制定城鄉統一的賠償標准,成為林華忠與不少與會人大代表的共識。

  2021年8月,最高法繼續發文,要求各地法院將試點范圍擴大至全轄區各類型人身損害賠償民事糾紛案件,並要求各地將賠償標准統一到城鎮居民標准上來。2021年12月,向社會公開征求對《人身損害賠償解釋》修改稿的意見。2022年4月,新修訂的《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正式公布。

  林華忠告訴記者,以前像交通事故等造成的人身損害,農村居民獲賠額較低,很多人覺得不公平。新司法解釋出臺實施,農村居民人身損害賠償數額得到了較大提高,更好分享城鄉一體化改革紅利,更充分保護受害人利益。

  吃好營養餐,幸福村裡娃

  光明日報記者李叡宸光明日報通訊員謝婧雯

  在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陽市政府副秘書長楊善竑看來,履職盡責不在於所提建議的數量多少,關鍵是要提出高質量建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她提交了《關於為實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提供堅強保障的建議》。這份建議得到教育部重點督辦,更推動了農村中小學學生營養餐的進一步改善。

  『學生的營養餐不僅要吃飽,還要能吃好!』多年來,楊善竑一直關心著農村中小學食品安全營養問題。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意見》,對欠發達地區學生給予營養膳食補助。

  改善計劃實施後,楊善竑持續跟蹤並多次開展調研,足跡遍布安徽、雲南、四川等地。她發現,各地農村中小學食堂開始為孩子們提供營養午餐,學生『每日兩餐』『冷菜冷飯』『咸菜拌飯』的狀況得到極大改善,學生的營養膳食水平和身體素質也有了極大提昇,同時減輕了相當多農村家庭的經濟負擔。但她也關注到,持續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和問題,如工作運轉經費保障不力,人員配備不足;學校食堂有缺口,建設標准不高;管理機構和人員難落實。

  帶著多次調研後的思考和總結,楊善竑提出上述建議。她認為應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措施,指導各地破解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落實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工作運轉經費國家、省、試點縣區三級分擔機制,納入各級財政預算足額保障;大力推進學校食堂供餐,安排一定比例的試點地區食堂建設資金,新建、改擴建一批符合條件的學校食堂,添置必要的設施設備等。

  這份建議被教育部列為重點建議,並收到了認真答復:將會適時調整營養膳食補助標准,確保不因物價變動而降低營養保障水平,使學生不僅能吃飽,還要盡可能吃好;進一步改善學校食堂供餐條件,配齊食堂工作人員,提高食堂供餐比例等。

  2019年11月,教育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衛健委和市場監管總局五部門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有關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大力推進食堂供餐,同時按照與就餐學生人數之比不低於1?100的比例足額配齊食堂(伙房)從業人員。

  楊善竑對營養餐的關注並未就此停止。2021年全國兩會上她又提出建議,認為隨著物價上漲和生活水平提高,每餐4元錢的膳食補助過低。她的呼吁,再次得到回應。2021年9月,財政部與教育部聯合下發文件,決定從2021年秋季學期起,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膳食補助國家基礎標准由每生每天4元提高至5元。

  『雖然補助標准只提高了1元錢,但對於農村受益的孩子們來說真是件大事。』楊善竑說。如今,通過改善計劃,農村義務教育地區學生的身高、體重均呈增高趨勢,學生營養不良率、生長遲緩率、貧血率呈下降趨勢,學生身體素質有了明顯提昇。今年,她還准備繼續調研農村營養改善計劃工作,建議國家將營養餐惠及到農村地區學前教育階段。

  重視普惠金融,治理『數字鴻溝』

  光明日報記者張文驍陳建強光明日報通訊員謝婧雯

  『數字技術發展帶來的「數字鴻溝」現象,正成為中國必須面對的治理難題。』多年來,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范小雲及其團隊密切關注普惠金融領域和數字金融的業界實踐,熟知『數字鴻溝』問題的復雜性和緊迫性。

  『作為政協委員,我想通過政協提案的方式,在團隊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不同層級「數字鴻溝」治理的痛點,提出更為精准的應對方案和治理對策。』范小雲說。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究興趣,她最終將提案落腳於『數字普惠金融』上。

  無調研不提提案。半年多時間,范小雲抓住一切機會開展調研,先後到多所銀行了解普惠金融發展情況,還到上海等地進行實地調研。在調研的同時,她和團隊還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有關數字普惠金融的前沿文獻。

  如何將零碎的調研情況與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整體現狀、宏大政策框架進行融合,花費了范小雲和團隊大量時間來思考和斟酌。『政協提案一定要情況真實、問題明確、分析有邏輯、所提建議明了可行,容不得半點失誤。』范小雲說。為此,她不斷向同行請教,與大家進行充分研討交流,對提案反復進行修改潤色。

  2022年,范小雲將《關於消弭數字鴻溝,優化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提案》提交全國兩會。面對『數字鴻溝』中的『接入公平』問題,提案建議將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為公共資源,以較好地解決普惠金融的覆蓋范圍問題;針對數字技術『使用差距』的問題,提案建議加強全民數字技術與金融素養的培訓……對應不同層級『數字鴻溝』治理的痛點和企業、普惠金融服務提供者、數字技術提供者、居民家庭、政府等各類主體,提案提出一整套政策建議。

  提案提交後,范小雲高興地看到,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企業與民眾、理論研究界都更加重視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以及數字金融在惠及民生方面的重要性。從政策落地看,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印發三地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積極探索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我國商業銀行也從戰略高度開始重視數字技術與普惠金融的融合發展。

  2022年9月,這一提案獲評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優秀提案。『提案獲得表彰,是對我多年以來履職工作的認可與肯定。我參政議政的熱情將更飽滿、勁頭更足!』范小雲激動地說。

  加強標准化,提昇農產品經濟效益

  光明日報記者張文驍李叡宸

  連續三屆當選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昕一直在農業界別。『我們這個界別有很多「三農」問題的資深專家、學者和領導,在和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獲得不少撰寫提案的靈感。』劉昕說。15年來,圍繞耕地保護、糧食安全、食品安全、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等重大問題,他提出了不少有分量的提案。

  撰寫政協提案,要關注大問題,也要尋找小切口。『農產品標准化是困擾農產品增值的主要原因。』通過實地調研,劉昕發現了鄉村振興中提昇農產品經濟效益的關鍵問題,『我國農產品生產點多鏈長,品種多、種植(養殖)形式多樣,很多農產品缺乏國家和行業標准,有標准的又存在覆蓋面小、適用性差的問題,缺乏標准化則不利於品牌農產品的開發。』

  圍繞『農業標准化建設』的問題,劉昕提交了《關於加快農業標准化建設,提昇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提案》。提案提出加大對農業標准化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完善農業標准體系等建議,以提昇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綜合經濟效益。提案提交後,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答復表示,將支持和指導地方制定特色農產品地方標准,優化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的布局,加強農業標准化骨乾和實用人纔培養。

  好提案離不開紮實的調研。『對於一些重大議題和提案,更要跨年度持續調研。』劉昕說,這些年,他多次到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貴州、雲南、黑龍江及廣東農村調查研究收集第一手資料,在調研中發現問題、開拓思路,並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提案建議。

  2021年,在多次深入調研之後,劉昕向全國政協提交了《關於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監管機制,提昇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提案》。

  『作為政協委員和食品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我有責任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言獻策。』劉昕說。他聯合其他委員提出的《關於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提案》,受到全國政協的高度重視,有關意見建議已被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政策吸納。『過去這些年,我的很多提案都得到了各單位的認真回復辦理。』劉昕說,雖然已經不再擔任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但是他將繼續關注農業綠色發展。

  推動職業教育發展,賦能鄉村振興

  光明日報記者安勝藍

  『長期以來,我國資金、土地、人纔等各種要素大量由農村流入城市,造成農村嚴重「失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解決好人纔振興的問題,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推動農業全面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致力於職業教育已有30多年,職業教育如何為鄉村振興提供人纔支橕,是他最關心關注的問題。

  據統計,職業院校7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曾是最有效的脫貧手段之一。從2013年至2022年,蘇華調研了廣東、黑龍江、江蘇等地,了解到職業教育在農村的短板,形成了《關於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的提案》,提交給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

  『培養一名技工,致富一個家庭。』這是蘇華堅持在農村推廣職業教育的理念。在提案中,蘇華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議:一是發揮職業教育人纔培養優勢,開門辦學,送教下鄉,提供實用、接地氣、多樣化的技能培訓,增強農民就業創業能力。二是發揮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優勢,主動對接鄉村產業,建立幫扶合作的長效機制,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三是發揮職業教育文化建設優勢,開展文化培訓和文化下鄉活動,加強對農村的文化供給,增強農民文化自信。

  蘇華的提案獲得了全國政協、教育部等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2022年全國政協圍繞發揮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先後開展赴黑龍江省的專題調研、與四川省有關部門的遠程調研座談會,並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了落實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完善各類涉農職業院校布局、優化涉農專業設置、創新教學培訓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多方面的建議。

  近年來,教育部持續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支持。在人纔培養方面,實施了『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昇行動計劃』『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支持職業院校開展鄉村人纔培訓,探索開展鄉村工匠培育;實施雨露計劃和『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幫助脫貧家庭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在產教融合方面,教育部聯合相關部門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如印發《關於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等,在全國組建了約1500個職教集團,吸引約3萬家企業參與,覆蓋了近70%的職業院校。發揮職業教育文化建設優勢方面,教育部積極發揮261個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引導示范縣大力開展鄉村文化培訓和宣講,為助力鄉村文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橕。

  2022年8月,蘇華收到了來自教育部對於提案的答復。教育部表示,將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支持涉農職業院校舉辦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和農業技能培訓,為鄉村振興培養一大批高素質人纔和鄉村工匠。國家鄉村振興局也將指導各地積極開展『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組織引導脫貧家庭新成長勞動力入讀職業院校,提昇技能素質,實現高質量就業。

  2022年,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公布,《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出臺。蘇華認為,職業教育要主動出擊,積極作為,更好地發揮『扶技、扶智、扶志』的作用,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