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港澳臺
搜 索
(新春見聞)香港盆菜師傅守住舌尖上的鄉村記憶
2023-01-26 17:04:48 來源:中新社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春見聞)香港盆菜師傅守住舌尖上的鄉村記憶

  中新社香港1月26日電題:香港盆菜師傅守住舌尖上的鄉村記憶

  中新社記者韓星童

  隱身於香港屋?內逾半世紀的盛記,是一間頗有些江湖氣的老食肆。木雕的『盛』字招牌,空酒瓶手作吊燈,藤制的屏風與古色古香的木椅,以及伙計靈活穿梭各桌之間,不忘中氣十足地問候常客,處處透著臥虎藏龍的豪邁之風。

  穿過餐廳,在庭院角落的一棵老樹下,搭著一排軍綠色的帳篷,傳說中的盛記掌廚大師楊九師傅正站在棚下,用目測直徑近一米的鐵鍋翻炒酸菜和木耳,馥郁氤氳,鑊氣十足,旁邊幾個盆裡盛放著芋頭、蘿卜、炆豬肉。『這是盆菜的靈魂。』楊九忙裡偷閑,手裡動作未停,朝炆豬肉揚了揚下巴。

  臨近春節,正是盆菜訂單從四處湧來之時,楊九每日在後廚忙得不可開交。等到將盆菜所需的食材逐一炒完,交由工作人員擺放裝盤,他纔有了喘口氣的功夫,端著杯熱檸茶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談起他與盆菜的淵源。

  『皇帝吃盆菜的故事你聽過吧?』關於盆菜的起源眾說紛紜,楊九口中版本是流傳最廣之一:相傳南宋末年,宋朝皇帝因戰亂南逃至新界圍村,窮鄉僻壤無啖好食,村民急忙下將僅有的食物加熱,層層疊疊供放在木盆內獻給皇帝,飢寒交迫的宋帝覺得這是天下最美味的佳餚。

  生長在沙田小瀝源村的楊九,幼年記憶裡,盆菜是由『九大簋』演變而來,顧名思義,通常上桌有九道菜,放到同一個大盆裡。圍村但凡紅白喜事,或逢年過節,整村人便會齊聚一堂鋪陳一席盛宴,舊日用木盆,其後已改用銻盆盛載,用小熱爐燒著,大家圍著熱氣騰騰的盆菜,談笑風生,品嘗美味。

  『最多時有兩三百人一起吃飯,煮飯的鍋口徑比這桌子還大。』楊九比劃道,千百人共吃盆菜的場面陣勢,人聲鼎沸,震撼人心,那場景始終停留在他的記憶中。

  到那日『村裡會煮飯的人都會來幫手,不會煮飯的就負責擺盤、上菜。』楊九的父親就憑人人誇贊的手藝年年掌勺,年僅八、九歲的楊九則蹲在一旁添柴加薪,看著父親做菜。久而久之,也『看』就了一身廚藝。

  所以當楊九在鄉村長到十多歲,出來找的第一份工就投身了飲食行業,在時代潮起潮落裡浮沈,也曾北上創業,但最終兜兜轉轉又回到圍村,一頭鑽入盛記後廚研究起盆菜的門道來,一心想要還原出童年鄉村的原始風味。

  這些年,市面上的盆菜銳意創新,種類繁多,追求矜貴者加入鮑魚、海參、瑤柱,標新立異者加入日本元貝、波士頓龍蝦,各自引領一場舌尖上的革命。

  但楊九並不眼紅,『我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想做。』過去十八年,他始終堅持傳統圍村盆菜的二十一道菜——古法白切雞、明爐大鴨、蠔豉、大蝦、鯪魚球、炆豬肉、蠔汁豬皮、新鮮門鱔等。

  『我們做盆菜主要有幾個節日,中秋節、重陽節、冬至、春節、元宵節,做完就差不多收工了。』春節是訂單湧入的高峰期,據楊九回憶,前些年春節期間訂單多逾3000個,有些客人從廣東遠道而來預訂,但後來疫情影響盛況不再,訂單縮水過半。而今香港與內地首階段『通關』落實,楊九期待生意也會逐漸好轉。

  古稀之齡的楊九,已頗有世外高人之姿,每日來到盛記煮完一大鍋盆菜,便洗手回村裡去了,令記者一連撲了幾回空。他仍打算再煮幾年盆菜,畢竟有時客人吃到香滑豬肉忍不住誇贊他兩句,足以讓他滿足、開心好久。

  這道傳統的港式過年佳餚,他自幼年品嘗過就始終停留於味蕾深處。對如楊九一般的無數港人而言,盆菜不僅寄托了『盆滿缽滿』『闔家團圓』等諸多最美好的祝願,也蘊藏了一種難以遣懷的鄉愁,歲月朝夕間累積的苦辣酸甜,都在大快朵頤的酣暢裡回味無窮。(完)

責任編輯:楊金光
【網絡中國節·春節】兔年大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