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網課如何持續助力教與學 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是未來方向
2023-01-10 09:34:39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姚曉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網課如何持續助力教與學

  1月6日,在北京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第433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介紹了近期起草的《北京市學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方案提出非疫情流行時,學校、幼兒園開展正常的線下教學活動。

  而隨著期末的臨近,全國多地高三、初三年級已經有序恢復線下教學活動,教育部近日印發的《學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也明確提出,無疫情學校要開展正常線下教學。

  從2020年初的『停課不停學』開始,線上教育已伴隨師生三年,進行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線上教育實驗』,在反復實驗與磨合中,在線教育將從『應急之舉』走向長遠之計。

  北京市東城區某校初中二年級教師張宇還記得,2003年非典肆虐的時刻,他作為教師代表為停課的學生錄制『電化教學視頻』,方便學生在電視上收看。今天,將近20年過去了,信息化早已如影隨形,成為學習的必備工具。但張宇覺得,在反復磨合中,學習的雙方依然沒有完全適應在線教育所帶來的改變。未來,隨著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線上教育如何優化調整,更好地融入日常,在教學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三年磨合,仍有一些師生感到不適應

  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學生和家長,對於線上教學,不少人仍說感到不適應。

  學期結束,北京市東城區學生家長方林因為孩子的成績未達到預期,不太開心。方林告訴記者,他的情緒來自女兒的變化。線上教學開始後,他帶著妻子和兩個女兒回到密雲老家生活。『推開門就是山,自然風光美不勝收,我本意是「耕讀傳家」,孩子閑暇時可以適當勞動鍛煉,誰知道孩子只剩「讀」了,根本沒時間「耕」。』方林說,『大女兒上初中二年級,每天7點准時要坐在書房的電腦桌前,一坐就是一天,吃飯都要我們做好了送到書房。每天早上7點打開攝像頭點名,只有中午能休息一會兒,下午接著上課,晚上還有自習。這樣一天十幾個小時下來,我覺得學生、老師、家長三方都非常疲憊,但是學的知識卻掌握不牢,為什麼設備先進了,學習卻更難了?』

  手續煩瑣,是家長們反映的第二個難題。從2020年啟動線上教學開始,北京市朝陽區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王先生已陸續添置了打印機、平板電腦、直播雲臺等。

  王先生告訴記者,自從孩子上網課之後,『打卡』的各項任務都落在了自己身上。『老師在群裡發完學習資料後,打印、督促預習、完成作業都是家長的任務。比如體育,老師讓我們用一個軟件打卡做廣播體操,但是那個軟件只能對著一個角度拍,一旦不小心動了一下,就只能重新開始,為此,我給孩子買了個直播時用的「雲臺」設備保持穩定。再比如體育課要學的「旭日東昇」武術操,體育老師只能遠程介紹要點。孩子想要練得標准,需要家長一點點指導,耗費不少時間。美術的畫畫作業,音樂的唱歌視頻都需要家長掌握相關知識,現在當家長太難了,所有課程都要消化吸收。』

  『碎片化』『知識掌握不牢』是北京市西城區小學二年級家長李雲(化名)的直觀感受。『老師們都很負責,但是直播課如果家長不在身邊,孩子自己學的效果就會打折扣。後來老師也發現了這個問題,開始利用做好的短視頻教學,這樣家長可以在工作之餘帶著孩子一起看短視頻,知識就掌握得牢固一些。』李雲說。

  但是,慢慢地,她發現孩子只會做題,不知道基本步驟。『比如語文課的生字,孩子會寫,但是筆順不對。數學題孩子會做,但是講不出來。我覺得這是知識過於碎片化的原因,老師批改完作業會告訴家長,讓家長指導修改,家長放下手頭的工作,把正在玩的孩子叫到身邊改作業,孩子改完了,家長再拍照上傳,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兩到三次。我覺得,這樣的教學方式,孩子只能記住答案。』

  線上教學宜『放養』不宜『圈養』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即使家長們有著各種各樣的吐槽,但還是有一些家長發現,孩子確實在線上學習中提高了學習效率。

  北京市西城區小學五年級學生黎麒的媽媽發現,自己孩子做作業的效率、成績都有明顯提高。她認為,最大的功臣是黎麒的老師。『線上教學絕對要比線下付出更多的耐心,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很認真負責,課堂提問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基本上每人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所以課堂秩序很好,孩子走神的情況很少。而且,每次小測驗,她不僅給出成績,還會給我們出一份比較詳細的報告,包括哪些知識點掌握得比較薄弱等等。』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於曉冰講授初三語文課,他告訴記者,在他的課堂上,很少要求學生打開攝像頭。『我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就告訴同學們,學習是自己的事,要為自己負責。而且我反對只關注成績,育人比提分重要。在家裡學習,家長已經很焦慮了,如果老師再有焦慮情緒,家校之間就容易產生矛盾,這樣的後果是,家長和老師一起「雞娃」。千萬不要形成家長和老師一起「對付」孩子的結果。』

  經過課堂提問、測驗等,於曉冰發現,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呈穩步上昇的趨勢,他覺得,線上『放養』比『圈養』更易提高效率。

  北京市東城區小學四年級學生家長劉瑜也漸漸摸索出上網課的訣竅。她發現,老師每次上課都要先播放教學視頻,先總結一節課的知識點。『這和線下上課是一樣的,在學校的家長日時,我聽過老師的線下課,他們也是先播放教學視頻。不同的是,線下課的教學視頻之後,老師開始強調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線上課的時候,這些重點老師用播放PPT表現。其實,孩子能不能掌握牢固,全在這些要點上。線下老師可以「耳提面命」,線上我就先把PPT存起來,然後反復給孩子強調。這樣和老師打好「組合拳」,孩子的成績就能提昇上去。』

  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是未來的努力方向

  為何線上教育的『磨合期』比想象中要長?中關村學院學術委員會原負責人呂文清認為,這是由於老師和家長關注的評價體系不同。

  缺少面對面的教學之後,老師關注到的是孩子的作業、成績等成果數據,家長看到的卻是孩子整體的成長和精神面貌。測量的標准也不盡相同,老師關注的是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完成作業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等,家長關注的是孩子更為細節的變化,『所以,家校在此時就會產生一些矛盾』。呂文清說。

  同時,呂文清認為,線上教學的支柱內容在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果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提昇,上網課的效果肯定不如線下教學。』呂文清說,『學生自己要會學習,知道學什麼、怎麼學,老師則是提供資料、提供點撥的輔助者。』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學習的目的是讓孩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成為他們的一種素養和思維方式。但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是答題的能力、也不僅是寫作業的能力。現階段,不少教師沒有分清兩者的區別,也沒有分清線上線下教學的異同,只是簡單地利用自己的經驗把線下教學搬到線上。』呂文清告訴記者。

  呂文清認為,近年來,教育部把教師線上教學的技能納入教師的基本技能中,混合教學成為常態,但是,仍然有一些問題困擾著中小學教師。

  在線下,學生即使學習程度不同,老師面對面授課的時候可以查漏補缺。『但是在線上,孩子們家庭環境不同,對課程理解程度不同,對資料的掌握程度不同,至少需要多准備40%以上的個性化內容,這部分內容老師有沒有把握住,考驗著授課質量。』呂文清說。

  同時,他認為,教師備課的整體資源的個性化程度也亟待提昇。『這些資源應該是研究者和研究型教師提供,而不是海量的教學資源讓教師自主選擇。比如優質教學資源的認定上,最棒的中小學授課視頻並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拿來就用,那些教學視頻都是只針對本校學生的,如何個性化定制?有的教師只能用教學視頻的引子部分,但是他們無法把視頻重新剪輯、組合、制作,這就無法獲得真正適切的資源。』呂文清告訴記者。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線上教學更需要關注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昇。『從近兩年中高考成績就能看出,如果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足夠強,他們在線上學習的效率能夠優於線下。因為他們在自主研究中能隨時得到啟發和引導,這正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責任編輯:遲灝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