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立冬』時節到 『小雪』翩然來
2022-11-06 08:06: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一場詩意的冬雨開啟一段秋收冬藏的旅程。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一般在公歷每年11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25度。『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時,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這個時節是農耕社會的一個重要時刻,人們更鮮衣以相揖,喜慶熱鬧,謂之『賀冬』。

  朔風拂戶牖

  立冬之後,由北到南,氣溫梯度明顯加大。此時,南方還時常有『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的日子,而北方已進入『以風鳴冬』的寒冷時節。

  一般在11月,北起秦嶺、黃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會陸續出現初霜。在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嶺以北也會出現初霜。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這個時節,黃河中游晉南地區的氣溫剛剛進入結冰的臨界值,如果恰逢夜間下一場小雨,第二天早晨便會發現水面上結有一層薄冰,山區小河邊的小草受低溫影響,也會掛上晶瑩的冰花,向人們昭示著冬日的到來。

  寒爐溫美酒

  『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這天,人們不稼不穡,殺雞宰鴨,剁餡包餃子,樂享人間美味。

  各地立冬特色美食很多。例如,無錫人立冬時要吃團子,立冬的團子是用新上市的秋糧做成,包上豆沙、蘿卜、豬油、醬油等制成的餡,很是美味;在潮汕,立冬有吃甘蔗、炒香飯的習俗,用蓮子、蘑菇、板栗、蝦仁等做成的香飯深受當地人的喜愛;而在北方,則有『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秋冬氣始交

  秋冬交替,雨量漸少。降水的形式呈現多樣化:有雨、雪、雨夾雪、霰、冰粒等。當有強冷空氣影響時,江南地區也會下雪。

  立冬前後,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

  立冬的到來,提醒我們『三秋』已進入尾聲。但此時,秋天還在展示著它的最後一抹絢爛,用楓丹與菊黃,來完成這次季節的交接。

  小雪

  『天地積陰,溫則為雨,寒則為雪。』公歷每年11月22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240度,『小雪』便翩然而來。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持續走低,逐漸降到零攝氏度以下。特別是黃河以北地區,清冷的西北風會攜初雪而來,但雪量往往不大,故稱小雪。此後,冰雪涂抹出了冬日的白色標識。

  簌簌灑窗扉

  小雪和白露、寒露、霜降等節氣一樣,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之一。《月令七十二候解集》中說:『小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這個時節天氣逐漸變冷,黃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與小雪節令一致。

  『雲暗初成霰點微,旋聞簌簌灑窗扉。』小雪時天氣寒冷,但地寒未甚,雪量不大,有時以半凍半融的狀態降落,氣象學上叫作『濕雪』;有時則是雨雪同降,稱為『雨夾雪』;還有時降落如同米粒一樣大小的白色冰粒,稱為『米雪』。

  地白風色寒

  小雪節氣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繁的時段。但我國各地的冬日景觀卻大相徑庭。

  黃河以北地區出現初雪,但雪量一般不大,夜凍晝化。南方很多地方,也是一派初冬景象。而在嶺南,由於北面有山脈做擋風屏障,冷空氣難以入侵,寒潮減弱,往往呈現『暖冬』景象。但在東北大地,此時早已『跑』進『冰雪封地天氣寒』的雪白冬季。俗話說,『小雪地封嚴』,土地凍結的深度也一日超過一日。

  梅雪都清絕

  小雪時節,天氣雖冷,但胃裡卻是暖暖的。初入嚴冬,天氣陰冷,正是溫補御寒的時候。

  在北方,小雪時有吃涮羊肉的習俗。『冬臘風醃,蓄以御冬。』冬季,天乾物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機。所以在一些地方,過了小雪,農家便開始動手制作春節時即可食用的香腸臘肉。臘肉醃好,意味著團圓的時候快到了。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糯米?粑的習慣。

  小雪節氣前後,土家族還有吃刨湯的風俗。刨湯是用鮮肉精心烹飪的一種美食。吃著刨湯,土家族也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動。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在銀裝素裹的冬日,天地靜謐而溫馨,而素月、飛雪與梅香,又將送來晶瑩夢幻的純淨與美麗。

  本報記者孟揚曹怡晴

  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