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15】仰頭盡是藍天 推窗能見青山
2022-10-04 10:25:27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從『盼藍天』到『拍藍天』,從『霧霾灰』到『冬奧藍』,中國向霧霾宣戰第十年——

  仰頭盡是藍天推窗能見青山

  光明日報記者楊舒

  這些日子,家住北京石景山的大爺陳友元有點糾結:歡天喜地要搬新家,但一直『蹲』在老屋角落裡的『大白胖子』——空氣淨化器,怎麼辦?

  『這是我七八年前從商場高價搶回來的,當時可是「寶貝」啊!誰承想,纔幾年光景,就成了擺設,只能晾在角落裡「吃灰」。』

  對京城居民來說,空氣淨化器曾是居家過日子的『標配』。

  『往前倒個十來年,一到秋天,抬頭看太陽,霧突突的。哪兒哪兒都灰蒙蒙的,連嗓子都乾嗖嗖、火辣辣的……』陳友元如今說來,仍止不住地皺眉。

  從2013年開始,全國大部分城市的PM2.5監測系統開始試運行,這種細小顆粒物因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令人談之色變。『霧霾爆表』『十面「霾」伏』頻上熱搜……

  重拳治霾,刻不容緩!當年9月,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國正式向霧霾宣戰。

  減少污染物排放,嚴控新增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出臺史上最嚴環保法,讓治污減排『長出了牙齒』……

  各地『壯士斷腕』,打響『藍天保衛戰』。

  『250多天哪!』對於那幾年公司一年最多限產的時間,首鋼股份遷鋼公司環保部部長程華至今記得清清楚楚。痛定思痛之下,倒逼重點行業企業紛紛減排昇級改造,走上了綠色科技之路。遷鋼公司作為全國鋼鐵行業首家A級企業,巨額投入打造全工序超低排放,不僅保證了連續穩產,廠區空氣也一改塵霾,達到優良,遷鋼人第一批嘗到了提質減排的甜!

  鐵腕治污,精准防控,轉變不只發生在燕趙之地。

  地處汾渭平原的山西介休市西楊屯村,是晉中有名的富裕村,可曾經也是少有的污染嚴重村。核桃加工廠、洗煤廠……多種產業讓老百姓富了,但煤堆、垃圾堆、糞堆、料堆卻把村子圍得嚴嚴實實,村子裡的空氣常常『烏煙瘴氣』,到處灰蒙蒙。

  為了留住藍天白雲,全市村鎮從污染源入手,該關的關、該清的清。西楊屯村裡迎來了大變——洗煤廠全部圍上圍欄,安裝了吸塵設備,揚塵一下子少了;橫在村子大小路口的垃圾堆被集中清理,還開始了垃圾分類;燒了幾十年的煤炭被叫停,家家裝上了天然氣……光這一個村的改造,市裡就投入了上百萬元。

  介休人說:過去欠的環保賬,咱用治理的方式補回來!這兩年,村民王忠平喜歡在網上直播他的鄉裡生活。他說:『以前,村裡髒得厲害,外面人都說我們是「窮有錢」,如今我要用直播讓大家看看村子的變化,咱們天藍了,路淨了,換了天地了!』

  換了天地的又豈止是西楊屯村。

  為了守護更多的藍天,2000多萬北方農戶告別了『煙熏火燎』的取暖方式,用電或天然氣取代燃煤……

  減少工業領域污染排放,煤電、鋼鐵等行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數萬家『散亂污』的污染企業淘汰關停……

  治理機動車污染,提昇油品質量和排放標准,如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居世界首位!

  秋風乍起,早看朝霞晚追夕陽。當很多人不自覺地加入朋友圈『攝影大賽』時,河北石家莊市民王汝春忙著每日『打卡』——走上陽臺,推開窗戶,探出身子,舉起相機,對准西南方向的天際線,輕輕摁下快門。

  拍啥?拍變化!

  這是年逾七旬的他堅持了8年的事。『那些年,盼個大晴天太難了!』於是,從2014年開始,身為攝影發燒友的王汝春決定端起相機,記錄這一切。

  有時上午忘了拍,就下午趕緊補上;有事出門了,就讓老伴臨時代拍;老兩口都外出時,靠侄女補位。每到月底,他就把當月拍攝的照片存儲在名為『跟蹤霧霾』的文件夾裡,並一一標注每張照片的拍攝時間和空氣狀況。

  8年來,王汝春的文件夾裡保存了近3000張照片,他因此多了一個名號——『天空攝影師』。翻看這一張張靠日子累積起來的照片,最直觀的感覺還能是什麼呢?『從灰到藍,色調大變啊!抬眼望去,天空越來越「水靈」;極目遠眺,高樓平層越來越透亮。』於是,『天空影集』有了新的名字——『追蹤藍天』。

  一組數字佐證著這藏在『相冊』裡的巨變:

  2021年,北京PM2.5平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3.1%,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天津重污染天數首次控制在個位數,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62.3%;河北PM2.5平均濃度從2013年的10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8.8微克/立方米……

  數年努力,不止京津冀,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近九成,『藍天保衛戰』取得裡程碑式的突破!

  上海新能源車車主李一文每天上班時,最喜歡搖下車窗,感受清晨微風拂面的暢快,她說:『這幾年油車換電車,越開越順手,我聽說,過去五六年長三角的PM2.5濃度下降了三成還多,空氣好了,心情也清爽,看這「水晶天」,也有阿拉一份功勞唻!』

  一仰頭盡是藍天白雲,一推窗就能望見青山。如今,每到小區花園遛彎兒,陳友元都和『老幾位』念叨這時時可見的『北京藍』:『不敢想啊,今年冬奧會,見天兒的藍天白雲自然態,外國運動員在賽場都直豎大拇指!』

  2022年,中國向霧霾宣戰第十年。從『盼藍天』到『拍藍天』,從『霧霾灰』到『冬奧藍』,大氣治理的紅利曬進了咱老百姓的朋友圈,更鋪展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08日01版)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