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8】中原這些書畫村
2022-10-04 10:17:5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8】

  光明日報記者王勝昔崔志堅丁 艷

  『拿起鋤頭是農民,放下鋤頭弄丹青。』

  日前,記者走馬中原,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現象:日益富起來的農民,眼裡已不僅僅是柴米油鹽,更注重精神層面的追求。並利用傳統文化厚土培植經濟增長點,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走,大家且隨我走村串鄉看一看。

  中國『畫虎』第一村

  村外,一綹綹碧綠的玉米地。村裡,一組組虎畫神韻飄逸。

  這就是河南省民權縣王公莊村,被譽為『中國畫虎第一村』,這個村靠畫虎收入過億!

  踏入村莊放眼望,一幅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鋪展開來。但見民居白牆黛瓦,綠色勾線,仿古『畫師樓』蜿蜒伸展,古朴、淡雅。

  2022年恰逢虎年。『新訂單紛至沓來,天天畫都忙不過來。』王公莊村黨支部書記、『四小虎王』之一王建峰喜不自禁。

  王公莊村民與『虎』結緣,上自七旬老人,下至頑皮孩童,都能提筆畫虎,小到三尺虎首,大到丈二的五福圖、千虎長卷,應有盡有。

  如今的王公莊『騎』著老虎奔小康。九成以上畫作以銷定產,北京、廣州等城市的繪畫市場都有專售『民權虎』的攤位,近半作品出口到日本、孟加拉國等國。

  這個只有1300多人的小村,卻有900多人能執筆畫虎,有2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68名省美協會員,200餘名市縣美協會員。『我們經常在一起切磋,取長補短,研究新畫法!』王建峰說。

  經過不斷創新,他們自創工筆與油畫排筆混用的創作方式,以增加虎毛的質感,使畫作更加逼真,力求虎畫不斷對焦市場需求,對焦客戶審美要求。

  8月10日上午,記者在村民辛永紅家的畫室,觀摩了他作畫:只見他信手勾勒著線條,頃刻間,一頭斑斕猛虎咆哮而出,王者之氣躍然紙上。他告訴記者,這段時間他經常通過網絡視頻和村裡的同行們探討交流並向外地的同行請教,『學習了不少網絡平臺賣畫的新技巧?』。

  王公莊村31歲的青年畫家王衛衛剛從村頭疫情防控服務點換班回來,穿著紅馬甲的他喜不自勝:『前幾天剛在網上簽下了一個500幅的大訂單,和客戶約好等疫情過去了就走物流發貨。』支部書記王建峰接過話茬:『村裡很多畫家都報名參加了疫情防控志願服務,回到家還不誤畫畫,網絡售畫基本沒受影響!』

  為做大『虎經濟』,發展好『虎文化』,該村在政府扶持引導下,以繪畫產業為基礎,成立農民繪畫合作社,對接國內電商平臺,著力打造以鄉村旅游為主的王公莊文旅度假區。

  中國『牡丹畫』第一村

  有一種傳奇叫『紙上花開』,宣紙徐徐鋪開,陣陣墨香撲鼻,調色、點墨、勾勒,行雲流水之間,一朵朵色澤飽滿、吉祥富貴的牡丹栩栩如生。

  在洛陽孟津區平樂社區,活躍著1000多名牡丹畫家,輻射帶動周邊的大學畢業生、返鄉農民工、農村富餘人員等多種群體的牡丹畫愛好者2300多人,年創作50萬幅,年銷售收入超億元。

  『色有濃有淡,墨有濕有枯,形有疏有密,每一筆看似隨意,卻都蘊含章法……』正在案頭作畫的老人,滿面笑容地與我們攀談起來。

  他就是平樂牡丹畫代表人物郭泰森。1983年,首屆洛陽牡丹花會拉開帷幕,郭泰森、郭泰安兩兄弟置身萬紫千紅的牡丹園,被深深震撼。

  在頗具美術功底的郭泰安的帶領下,郭泰森開始創作牡丹畫。隨後二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到白馬寺景區賣畫。『一不小心賣到「脫銷」。』郭泰森回憶。

  『畫牡丹能賺錢!』消息迅速傳遍平樂社區,村民競相學藝。歷經多年發展,該社區湧現出一大批農民畫師。

  如今,平樂牡丹畫創意園區進行了裝修提昇,漢魏風格、蔚為壯觀,在周邊百餘棟畫家創作室的簇擁下,從空中俯矙,整個園區宛如一朵綻放的牡丹花。

  『一幅畫一畝糧,手握畫筆奔小康。』40歲的陳繼霞曾是一位家庭婦女,兩個孩子緊緊『綁住』了她。12年前,她開始入行學畫,如今已是一級畫師,年收入10多萬元。

  『何人不愛牡丹花,佔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平樂社區因『牡丹畫』成為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樣板。

  黃河岸邊『畫家村』

  『要說俺村的「草坡書畫」史,已經有120多年啦。』新鄉平原示范區韓董莊鎮草坡村書畫藝術交流中心,老支書師恕江正對來自外省的客人賣力講解,『這展出的2000多幅,是俺村的農民畫家和七八歲的娃娃畫家畫的,與全國大咖都同臺比拼過哩……』

  『呦呵,當初建中心,你可是第一個站出來跳腳反對?。』話還沒落地兒,一年輕後生抱著厚厚一沓規劃圖紙進來。這是老支書的兒子師忠磊,剛從區上申報中心二期項目歸來。

  見父子倆現場唱起了『對臺戲』,眾人『看熱鬧不嫌事兒大』。

  三言兩語道清原委:2020年,在外從事文化產業的師忠磊返鄉,向父親談了心中的大膽想法,要在被譽為『畫家村』的草坡村建一座現代化、專業化的書畫交流平臺。

  師忠磊得到的卻是一通『數落』——咱灘區農村搞那一套,有啥吸引力?小書畫還能乾大?再說,萬一搞砸了,投恁多錢咋弄?

  『咱草坡有歷史、有源流,村東頭的畫家喬修中老師,太爺爺喬純修是清末的「拔貢」,書畫藝術名揚四方、潤澤如今,父親喬炯國一輩子習書畫、教後學,草坡書畫傳百年。也有牌子、有基礎,但守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牌子,沒有自己的品牌、平臺。』師忠磊掰著手指不緊不慢地反駁。

  乾了30多年村支書的師恕江一言不發,陷入了長久的沈默。第二天,師忠磊就找人投資、做規劃……如今的草坡村,大河奔騰,鳥兒吟鳴,美景如畫,人畫美景。這個1500多人的黃河灘區農村,從事書畫者達500多人,農家院裡有畫室,校園裡有畫院。

  『有了高大上的交流中心,大家來了,在外的畫家也回來了,大伙兒的畫技長進快。你瞧,去年俺村書畫產業綜合收入近3000萬元。』師忠磊高興地說。

  『俺這1棟樓、3部車,都是畫來的。』農民畫家楊松興喜不自禁,他的作品《江山醉美》被人民大會堂收藏。

  …………

  中原處處飄墨香。這些書畫村,只是眾多書畫村的一朵浪花。據河南省文化文旅廳統計,通過挖掘深厚的文化遺存,這樣『丹青妙手遍全村』的書畫專業村,在河南就有85個,從業人員近6000人,每年經濟效益超億元。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11日01版)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