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7】皖浙共唱『護水歌』
2022-10-04 10:17:51 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 陸健

  8月初,千島湖流域發現大量桃花水母。這一消息,經媒體報道後,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要知道,桃花水母是比恐龍還要古老的『活化石』。它是生物界的『水質鑒定器』——只在無污染的水域中出現。

  它的出現說明:千島湖流域的生態環境優良。而這,也是頒給十年多來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一枚『勛章』。

  『天下第一秀水』曾面臨的危機

  千島湖,因新安江水電站攔壩蓄水而成。擁有580多平方公裡水面,98%在浙江省淳安縣境內。今日的千島湖,被譽為『天下第一秀水』。波光瀲灩、水天一色,置身其中,宛若畫中穿行。

  然而,就在一二十年前,這裡還是另外一番景象。從上世紀80年代起,由於污染日益嚴重,千島湖藍藻頻繁出現。到90年代,湖水刺鼻腥臭,湖魚大量死亡。

  這樣的千島湖,如何能承擔浙江省重要的飲用水源地、整個長三角地區的戰略備用水源的重任?

  問題出在千島湖,根源卻不僅僅在千島湖。浙江千島湖60%以上的水量,來自上游安徽段的新安江。當年一份調查報告道出實情:上游生活及建築垃圾隨意傾倒在河道內,村內露天廁所遍布,村道上畜禽糞便隨處可見,垃圾箱、垃圾填埋場、垃圾與污水處理等環保設施相當缺乏,生活污水直接流入千島湖。加之網箱養魚、水上餐飲業以及游艇、鄉鎮化工廠的大量存在,致使源頭污水影響千島湖水質。

  據統計,當時每年雨季從上游衝入千島湖的垃圾有5萬方以上,高峰時,僅一個汛期就高達18.4萬方。

  千島湖整治,必須皖浙聯動。

  2011年2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對千島湖及上游新安江保護作出重要批示:『千島湖是我國極為難得的優質水資源,加強千島湖水資源保護意義重大,在這個問題上要避免重蹈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浙江、安徽兩省要著眼大局,從源頭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贏之路。』

  由此,新安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幕開啟。

  立下了一份『軍令狀』

  2012年,在財政部和原環保部指導下,皖浙兩省在新安江啟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

  流域生態補償,簡單說,就是『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

  新安江發源於安徽省黃山市,流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享受安徽從上游帶來的良好生態環境資源的浙江,補償安徽因維護生態環境而損失的經濟利益。不過,這樣的補償,是有前提條件的——年度水質必須達到考核標准,否則,安徽要對浙江進行補償。

  『建立跨省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固然有經濟方面的考量,但這更像是立下軍令狀,體現了生態修復的決心。』安徽省發改委創新改革處處長方秀說。

  這是一場需要統籌左右岸、上下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態水資源、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的攻堅戰,沒有退路。

  黃山市徽州區岩寺鎮,曾以明代的文峰塔而聞名。曾經,塔下流過的新安江支流豐樂河邊,聚集了30多家化工企業。當年,這裡給記者留下的印象是:污水隨意排放,河水髒臭不堪。如今,當記者再次來到這裡,古塔依舊,昔日大煙囪不見了蹤影。

  據統計,為了強化工業點源污染防治,黃山近年來關停淘汰污染企業170多家,整體搬遷工業企業90多家,優化昇級項目510多個。

  環境改善了,感受最深的,還是當地的老百姓。『山好水好空氣好,很多游客來了都不想走。』當豐樂河重新恢復了清澈見底的模樣,村民張海龍把自家的三層樓房改造成了農家樂,『年收入從過去3萬元漲到現在十幾萬!』這樣的變化,時時刻刻都在老百姓身邊發生著——十年來,黃山累計投入195億元用於新安江保護治理。為了加速城鄉垃圾處理處置,黃山市先後建立了覆蓋流域所有68個鄉鎮的垃圾處理體系;完成農村改水改廁23萬戶。如今,城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分別達100%和80%……

  為了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控,黃山大力推廣應用『粘蟲黃板+生物農藥+生態農藝』模式,農藥使用量從2013年的3414噸下降到2020年的2391噸,2020年化肥施用量比2010年減少了7426噸,下降了18.5%……

  十年來,淳安婉拒了300多億元達不到千島湖保護准入要求的產業項目。建成城區污水管網324.8公裡、農村污水管網3177.2公裡、污水處理終端2064套……

  千島湖流域先後完成湖區采砂、網箱養殖、船舶污水上岸、企業排污口、剿滅Ⅲ類以下小微水體等專項整治,完成生產型投餌養殖網箱退出上岸1053戶,實現游船(艇)污水零排放……

  十年來,跨省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進行了三輪,皖浙攜手,新安江流域總體水質常年保持優良,穩定達到河流地表水Ⅱ類標准,部分指標達到Ⅰ類標准。與此同步,千島湖湖體水質總體為優,保持Ⅰ-Ⅱ類。每年,新安江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的乾淨水,安徽也由此獲得57億元的補償資金。

  如今,新安江上看不到一只養魚的網箱。船行江上,人在船上坐,船在景中游。

  但這,僅僅是這一跨省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收獲的一小部分。

  變單向『輸血』為雙向『造血』

  在對流域生態進行整治的過程中,兩省不僅聯合編制規劃、聯合監測水質、聯合打撈垃圾、聯合應急執法、聯合多邊交流,真正實現人、財、物合作共保,探索出了一條跨省協作之路,更為重要的是,兩省還在積極探索建立生態補償與產業結構優化協同發展的長效化機制。

  十年來,黃山市和杭州市通過開發園區與企業的多種合作方式,共建綠色產業園合作,一起編制生態文化旅游建設方案,一道通過特色農產品展銷會、民俗文化節等活動吸引游客及投資。

  2012年,黃山市的三產結構比例是11.4:46.2:42.3;2020年,這一比例已經變成了7.9:34.7:57.4,第三產業成為經濟的主要增長動力……

  2012年,黃山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是109億元;2019年,產值已經增長至279億元,平均增速為16.5%……

  2012年,黃山市萬元工業總產值COD排放量為1.02千克、氨氮排放量為0.11千克;2019年,上述排放量已分別降為0.4千克、0.04千克,減少58.5%和63.6%……

  目前,兩省正在探索共同打造新安江流域綠色產業合作示范區,在新安江流域設立了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綠色發展基金。『也就是說,不單純是資金補償的「輸血」,而且還要通過產業合作,形成一種「造血」機制,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探索。』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說。

  從『輸血』到『造血』,老百姓成為真正的受益者。

  在黃山市休寧縣板橋鄉徐源村,村民胡成九告訴記者,泉水養魚是這裡沿襲千年的傳統。村民們將泉水從山中引入家中的魚塘。『泉水魚的生長期慢,往往需要養3年以上纔能養大出塘。泉水越好,養出的魚營養價值越高!現在,生態好了,爭著來買,能賣上80元1斤,是普通草魚的好幾倍!從自家吃到開「漁家樂」,再把泉水魚賣到全國各地,村民們的腰包都鼓了!』

  腰包鼓了,人們對環保的認識也更深了。

  休寧縣流口鎮流口村地處皖贛交界處,新安江源頭的兩條支流在這裡交匯後流出大山。一大早,村民盛杏源就來到『生態美超市』。『20個塑料瓶就能兌換一包鹽,一紙杯煙蒂可換一瓶醬油。』盛杏源說,『以前沿河而居,過去將垃圾往河裡扔,一發大水岸邊掛滿了花花綠綠的垃圾。自從2016年我們這裡開了黃山第一家「垃圾兌換超市」,大家都不再亂丟垃圾了。幾年下來,形成了習慣,換不換東西已經不重要了,看到有人亂丟垃圾,心裡不舒服,就想撿起來……』

  如今,由『垃圾兌換超市』更名而來的『生態美超市』,已經在新安江流域建成了345家,覆蓋新安江流域黃山段沿江所有行政村(社區)。連點成線的『生態美超市』猶如一道綠色屏障,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呵護了新安江一江清水,也探索了政府引導、市場補充、公眾參與、生態共享的環境治理新路子。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10日01版)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