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說起山西,人人都知道她是個煤炭資源大省。殊不知,她的文化積淀也非常深厚。
山西,又稱『三晉』。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從夏王朝都城,到大唐龍城、佛教聖地,再到北魏平城、明清故居……歷史悠久的古建築遍布全省,這裡的一磚一瓦、一梁一柱、一村一城,都在訴說著中華文明的故事。所以,山西又被稱為『大地上的中華文明博物館』。
如何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近年來,山西統籌推進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業,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質量發展之路。
以文化人
9月11日,是裴武傑的新婚之日。一對新人,一方泥硯,兩枚指紋錯落相疊其上,化為心形模樣。
作為山西運城新絳縣澄泥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裴武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記錄下人生最重要的時刻。
裴武傑的老家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是『中國宰相村』。從聞喜縣城出發,20分鍾便來到綠樹掩映的裴柏村,沒有想象中名門世家的雕梁畫棟與恢宏建築,只有『重教守訓、崇文尚武、德業並舉、廉潔自律』的家風家訓浸潤著眼前這座質朴整潔的村落。
『家鄉的人文山水早已為我繪就了「圖紙」。』裴武傑說,傳統技藝同現代審美相融,可以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山西文化的魅力。
他設計制作的《表裡山河》文房套裝,墨汁在『河道』裡蜿蜒流淌,猶如母親河的奔騰流水;層巒疊嶂則用澄泥特有的質感和花紋呈現,彰顯著黃土高原的蒼茫力量。
『我們堅持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努力保護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文化資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劉永生告訴記者。
近年來,山西編制實施系列非遺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推進晉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成立山西工美產業聯盟,舉辦山西非遺博覽會、文創設計大賽、工藝美術博覽交易會,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劉永生說:『截至今年8月底,山西累計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182項,保持全國第一方陣。』
而在晉城市陽城縣洪上村,書籍成為照進王海霞生活中的一束光。
『我和書的距離變得越來越近了。』回想起2020年世界讀書日的閱讀活動,王海霞不由感嘆。
那場以『讓閱讀滋養心靈』為主題的活動,有兩萬多人參與,成為打造『書香陽城』的開篇之作。
微波輕蕩,瀲灩千裡。從此,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在陽城開展起來,閱讀、朗誦、講書,書房、書吧、書屋,猶如一道道犁鏵,耕耘在人們的心田。
不止陽城,山西全省擁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258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361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8萬餘個,全部實現了免費開放。
更讓王海霞感慨的是居民素質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她說:『多一個書房,少一個賭場。多一個文化站,少一個是非圈。讀書多了,爭吵少了。修養好了,煩惱少了。』
以文惠民
已是秋日,知了依然在不知疲倦地叫著。連日來,90後蒲劇演員杜麗娜,一直跟著山西省蒲劇藝術院送文化下鄉。她和同事已輾轉了10多個鄉村,一天兩場戲,一演就是3個小時。無論她們走到哪裡,都會被戲迷圍個水泄不通。
杜麗娜,這個看起來纖瘦弱小的姑娘,是蒲劇《掛畫》踩蹺唯一傳承人。剛剛在『2022首屆蒲劇藝術周』上,和9位蒲劇優秀青年演員一起榮獲『藝術傳承新人獎』。
當年的『小梅花』已成長為角兒,今天的『小梅花』正含苞待放。
8月16日,第二十六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佩花晚會舉行,山西9名小選手獲得『小梅花』稱號。
山西把戲曲保護好、傳承好、發揚光大,作為時代賦予的使命和義務,推動26個戲曲瀕危劇種恢復發展,目前累計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項目219個,中國戲曲『梅花獎』49朵居全國第一方陣,『小梅花』241朵位列全國第一。
讓藝術從『小眾』走向『大眾』,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天下誰人不識君』,山西從來不缺少創新的勇氣和智慧。
只需輕輕一點,便可享受一場視聽盛宴。7月5日至31日,第三屆山西藝術節『雲端』綻放,薈萃戲劇、音樂、舞蹈、曲藝、美術、書法等藝術精品,其中包括92臺近年來新創的舞臺劇(節)目,以及850件美術書法篆刻作品。
『小屏幕』就是『大舞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1日,藝術節關注和參與累計總人次約6100萬,其中直接參與藝術節各項活動累計總人次近2800萬。
線上精彩紛呈,線下熱火朝天。為了讓群眾多看戲、看好戲,2017年起,山西將『免費送戲下鄉一萬場』列為全省民生實事之一,2020年又擴展提昇為『五個一批』群眾文化惠民工程。
為此,山西每年調動全省近600個各級各類文藝演出院團和1萬餘名演職人員。幾年來免費送戲下鄉7萬餘場,觀眾4547萬餘人次。
以文興業
有人說,山西的萬種風情,都蘊藏在大大小小的文物古跡裡了。
中國僅存的3座唐代木結構建築,6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1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31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01千米歷代長城,2278處革命文物,2888座古戲臺,28027處古建築,53875處不可移動文物,320餘萬件可移動文物,元代及元代以前木結構建築約佔全國80%以上……華夏文明的密碼盡數藏於這些數字之中。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只有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文化纔能走向『遠方』,旅游也會更有『詩意』。
如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2017年,山西作出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塊的戰略決策。作為基礎性工程,將打通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旅游大通道,建成黃河一號、長城一號、太行一號三條全國一流的旅游公路。
這三條公路總裡程將達到13000多公裡,覆蓋全省11市的117個縣(市、區),連通174個A級以上旅游景區,726個非A級旅游資源,讓散落在三晉大地上熠熠生輝的文物古跡、村落民居、迷人風光不再遙不可及,讓說走就走不再是夢想。
山西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王四小介紹,截至今年8月底,山西全省累計建成『城景通、景景通、城鄉通』示范段28個2700公裡,同步建成慢行步道483公裡、驛站59個、觀景臺103個、房車營地36個。
隨著公路的延伸,大美晉陽、長城內外、邊塞古韻、秀容熱土、呂梁人家、古村新韻、太行深處等美麗鄉村旅游精品自駕線路應運而生。
與此同時,山西各地及景區景點也從業態融合、產品供給、配套服務等方面搶佔先機,探索各類旅游要素的有機整合,實現從『一處美』到『處處美』,從『季節游』到『全時游』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本報記者楊玨)
- 港星遇襲被砍三刀急送醫 砍完發現砍錯了2022/09/03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