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18】上海:啃下舊改『硬骨頭』
2022-10-03 09:04:0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難捨難分鄰裡情,帶幾塊「金磚」留個紀念。』傅紹琴對即將開啟的新生活充滿期待。

  她說的『金磚』,其實就是牆角掉落的紅磚,撿起來,撣撣灰,仔仔細細用布包裹好,這是最後要打包帶走的『家當』。因為,磚頭孔隙裡留住的,是一家人蝸居幾十年的回憶。

  10月1日,是傅紹琴所在的上海黃浦區建國東路68街坊及67街坊東塊簽約期限的最後一天。秋日溫暖的陽光下,曾經嘈雜逼仄的弄堂,格外寧靜,等待著即將翻開的新一頁。

  就在今年7月24日,這一地塊二輪征詢首日,就以97.92%的高比例完成簽約,標志著上海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全面收官,困擾幾十年的民生難題得到了歷史性解決。

  三十年舊改,一朝夢圓!

  『20多平方米的屋子,最多的時候住過14個人。』擁擠,是81歲老人鄭忠憲最深的生活記憶。『最難受的,還是汰浴(上海方言,意為洗澡)。女人要洗澡,家裡男人都要出門回避,兜完一個弄堂又一個弄堂,纔可以回家。』鄭忠憲說,後來,想在家裡裝個熱水器,可因為老房子的『硬傷』沒辦法實現,『地方太小,螺螄殼裡做不出新道場了。』

  馬桂珍的家,『藏』在居民區深處一個廢棄的水塔下。從水塔柱子旁的小門閃身進去,穿過幽暗的過道,爬上狹窄的樓梯,扶著『發酥』脫皮的牆面,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就是家的全部。如今,終要告別,『舊裡變新居,一個地下,一個天上,生活肯定完全不一樣!』馬桂珍對未來滿懷憧憬。

  住亭子間、燒煤球爐、手拎馬桶,曾是很多上海家庭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都市光鮮之下弄堂人家難以言說的窘迫和無奈,也是上海城市治理中最難的工作之一。

  舊區改造,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啟動危棚簡屋改造,拉開舊改大幕。當時,上海市民居住矛盾異常突出,數十萬家庭人均居住面積低於4平方米,其中3萬多戶家庭人均居住面積不足2.5平方米。

  從『數人頭』到『數磚頭』,上海先後出臺『陽光征收』政策,實行『兩輪征詢』制度,引入『房屋征收公示系統』,用制度保障征收過程陽光透明。老百姓放心了,舊改步伐隨之加快。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近5年,上海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完成328萬平方米、涉及居民16.5萬戶。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寫入上海市住房發展『十四五』規劃的『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成片舊改』的目標,依然提前交出了優異答卷。

  據上海市舊改辦統計,30年來,上海共完成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超過3000萬平方米,受益居民約130萬戶。

  都說舊改是『天下第一難』,上海舊改,更是難上加難。從規劃、立項、兩輪征詢、收尾到土地出讓、開發建設,每一步都不易。今年9月,一部講述上海舊改中百姓生活的原創舞臺劇《寶興裡》上演了。

  毗鄰外灘的寶興裡有百年歷史,更有光榮的傳統:1949年12月,『寶興裡居民福利委員會』宣告成立,這是上海市第一個、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由居民自發成立的居民委員會,寶興居委從此被稱為『上海第一居委』。

  2020年,僅用172天,寶興裡就實現了全部居民100%自主簽約、100%自主搬遷。黃浦區從寶興裡舊改中總結出推動群眾工作的『寶興十法』。

  徐麗華是外灘街道寶興居委會成立以來第五任黨總支書記。在她看來,一線工作法、精准排摸法、黨員帶動法、危中尋機法……『寶興十法』,說到底就是做好群眾工作。『一些居民從開始的閉門不見,到打開防盜門,再到打開紗門,最終敲開心門。舊改數字的背後,既有居民對生活改善的熱切期盼,也飽含著基層黨員乾部的真情付出。』

  在奮力推進的舊改中,對歷史風貌、歷史建築的保護,上海格外關注。

  2017年,上海提出,舊區改造由『拆改留並舉,以拆除為主』,調整為『留改拆並舉,以保留保護為主』。從『拆改留』到『留改拆』,兩個字的順序變化,卻是城市治理理念之變。2019年,新版上海市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通過。根據條例,上海專門設立保護委員會。2020年7月,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揭牌成立,推進舊區改造和城市有機更新。2021年8月,上海更在國內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臺了城市更新條例。

  上海明確,舊改,既要改善居民生活,也要留住城市的鄉愁和文脈。去年年底,位於黃浦區喬家路地塊內的書隱樓搶險維護工程完工。通過舊改征收,以城市更新公司為平臺,不到一年時間,書隱樓理清了復雜的產權,資金平衡難題也得以解決,這座上海為數不多、保存完整的大型清代民居收歸為國有,搶救和修復工作隨即展開。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提出這一重要論斷,要求上海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跨越30年,上海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收官,但這並不是終點。眼下,上海正轉戰零星地塊舊改、舊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力爭讓更多人圓夢新生活,書寫人民城市新篇章。

  『盼改善一朝夢圓,做征收陽光透明』。建國東路143弄居民區裡,懸掛在弄堂小路中央的條幅在陽光照耀下格外顯眼。空氣中彌漫著告別的氣息,這是向過去揮手作別,也是微笑著面向未來的憧憬!

  (本報記者顏維琦 任鵬)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