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孫長松,不輕松。
他的壓力,來自『頭頂上』的9條道路、4條鐵路和各路燃氣管線、高壓電塔……不獨如此,還要確保眼前這個5層樓高、150米長、4300噸重的龐然大物,從北京城的地下打洞穿過,不差毫厘。
這個臉長得像京劇臉譜的龐然大物,名字叫『京華號』盾構機。此刻,它正在北京東六環地下20多米處掘進呢。
作為它的『管家』——中鐵十四局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項目盾構經理,孫長松負責整個盾構施工管理工作。在榮昇『管家』之前,他曾駕駛過兩臺盾構機,不過,全是進口的。
而『京華號』,卻是貨真價實的中國貨!
王虎然是孫長松的徒弟,14個月裡,他開著『京華號』,穿越京哈鐵路、北京地鐵6號線、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等風險點,那叫那個『嗨』啊——一路向前,4.7公裡,地層沈降始終不超過3毫米!『我師傅總是跟我念叨,說40年前,3.3公裡的南疆鐵路隧道,動用了近4000人、耗時5年,纔用鋼?、鐵錘、風槍生生鑿了出來!』王虎然感嘆自己生正逢時。
談到往昔,孫長松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以前用進口盾構機,維修保養很麻煩。進口一個零件經常要一個月,而且很貴。想要設計圖,對方不給。外國工程師維修時,不許我們靠近。』說起今朝,他揚眉吐氣:『我們再不用受制於人了,國產盾構機的產銷量已居世界第一,出口到了歐洲。』
其實,過去十年,讓我們揚眉吐氣的,何止一個盾構機!你瞧,一大批『國之重器』閃亮登場:神舟十四號飛船、長征五號火箭、中國空間站……
就在孫長松、王虎然『遁地』的同時,航天員陳冬、劉洋剛剛完成一次太空行走;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天宮』,正在等待那個叫『夢天』的『大家伙』到來;而在上海黃浦江畔,大型客機C919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在青藏高原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的『大網』正凝神屏息捕捉宇宙射線。
這哪裡算完:向南,福建福清,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機組,一臺可滿足一個中型城市一年的用電需求;向北,冰城哈爾濱,不怕冷的高寒版『復興號』動車組,能夠在零下40攝氏度風馳電掣……
大國需有重器!它代表一個國家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它為科研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臺。借助『中國天眼』,我們已經發現660餘顆從未見過的脈衝星。有了這些新的宇宙研究樣本,科學家們正努力實現天文、物理等領域的重大突破。而借助散裂中子源這個『超級顯微鏡』,我們可以『看見』物質的微觀結構,研制超級鋼、量子材料等。
它不僅是科學家的『好幫手』,也為產業騰飛裝上『翅膀』。
且看一組數據:22個省份、200多家企業、36所高校、近20萬人,這是參與大飛機研究制造的群體。他們解決了飛機發動機一體化設計、電傳飛控系統控制律、綜合航電、鈦合金3D打印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帶來了我國6000多項民用飛機技術的集群式突破,打造了一條體系完整的航空創新鏈、產業鏈。『C919大飛機的研制,不僅僅是一個飛機本身,它可以帶動材料、裝備制造、電子系統、信息等一系列產業的發展。』為中國航空事業堅守數十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彥仲深有感觸。
不僅僅是大飛機。從北斗衛星導航到『北斗+』和『北斗學院』;從『嫦娥』探月到『天問』探火,再到『羲和』逐日……一個個『國之重器』的成功,帶來的是一項項科學、技術、工藝等問題的突破和進步,以及千千萬萬科技人纔的歷練和成長。
有了『國之重器』鋪就的科技底色,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多了許許多多的『亮色』:醫用重離子加速器精准殺死癌細胞;植物工廠育種加速器60天就能收獲一茬水稻;特高壓輸電技術為跨區域遠距離輸送電力鋪就『高速公路』;借助基因編輯技術這把『剪刀』,我們可以對基因『修修補補』,研發基因藥物和遺傳疾病的治療方法……
『十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人纔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如是說。
(本報記者 陳海波)
- 港星遇襲被砍三刀急送醫 砍完發現砍錯了2022/09/03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