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國持續的高溫天氣一再刷新最高氣溫歷史極值。中央氣象臺21日18時繼續發布高溫紅色預警,這是中央氣象臺連續10天發布高溫紅色預警。
其中,四川東部、重慶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
持續的高溫天氣會帶來哪些影響,未來是否會成常態?近日,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邀請氣象學專家、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海洋科學系教授錢維宏,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技術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豐,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萬艷華,北部戰區總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醫師高燕,一起討論高溫天氣將對人類和環境帶來什麼,如何應對。
談高溫氣候
此次強度大、范圍廣、時間長
記者:最近的天氣稱得上開啟了『炙烤』模式,8月17日,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評估得出,從今年6月13日開始至今的區域性高溫事件綜合強度,已達到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強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氣象學專家、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海洋科學系教授錢維宏:氣象上的高溫事件有一個判斷是基於『綜合強度』,它考慮了3個指標:一是強度指標。比如30℃和40℃的高溫,強度是不一樣的。二是范圍指標。比如30萬平方公裡和40萬平方公裡,范圍是不一樣的。三是持續時間。50天和60天,持續時間是不一樣的。這3個指標如果都能滿足:很大、很強、很長,那麼影響就很大。把1961年以來所有高溫事件按不同指標進行排序和綜合,就會得出『1961年以來的高溫最強值』這個結論。
記者:這個高溫天氣有什麼具體表現或特點?
錢維宏:第一,湖北、重慶一帶,還有河北、雲南的一些站點,溫度達到44℃,強度非常高;第二,40℃以上的高溫范圍,也是歷史最大的;第三,高溫持續時間超過了2013年的62天。產生的後果就是高溫熱浪,大面積乾旱,進而河流徑流減少,湖泊、水庫水位降低,甚至出現森林大火。
記者:持續高溫的天氣是如何形成的?
錢維宏:高溫天氣跟大氣環流系統有關。異常高壓移來並穩定下來,要等有海上臺風或陸地低壓過來衝擊它,纔會在強度上發生變化。比如這兩天有北部的異常低壓入境,華北、江淮就降溫了。異常高壓的停留時間越長,熱浪的持續時間也就越長。而且,異常高壓范圍越大,就越強。
記者:極端天氣的出現是否和全球變暖有關?
錢維宏:這是兩回事。全球變暖是平均溫度有所上昇,是整個地球的平均狀況。跟高低壓異常、冷暖異常、旱澇異常和臺風異常等不同。
談經濟與社會
我們需要轉變生產生活方式
記者:您對此次高溫天氣持怎樣的態度?
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技術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豐:高溫來了,不是用技術就能完全解決的。科技能完全解決高溫問題的觀點是不正確的,科技可以完全減緩氣候變化這種觀點也是不正確的。就像我們得病了,認為完全靠醫生開藥來醫治,自己不調整精神狀態、生活方式,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當然,科技非常重要,科技會發揮很大的作用,但是認為科技能解決一切問題,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
記者:在持續高溫背景下,氣候發生變化的同時,我國環境、經濟和社會生產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多地用電負荷激增,戶外作業效率下降。我們該如何減緩氣候變化?
王元豐:人類溫室氣體排放太多了,導致全球氣溫逐漸昇高,極端氣候越來越多。要減緩這種現象,要依靠科技,但也不能完全依靠科技。減緩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這是一個大戰略,全球要在2050年左右實現淨零排放,中國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怎麼實現碳中和呢?
一是能源,要從原來依靠煤、油、天然氣的化石能源向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轉變,能源系統要有革命。
二是經濟社會系統要有革命,要從現在粗放式、生活沒有形成節約循環型的經濟,向綠色低碳集約型的經濟轉變。無疑科技是重要力量,但是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有轉變,纔能實現能源方式的轉變,即使我們未來都依靠可再生能源,也不是沒有限制、隨便使用。未來我們轉向了可再生能源的生活,也不是每天空調隨便開,開更多的私家車,我們還要有更加節約低碳的生活。我們需要能源系統的革命,經濟社會系統的革命,纔能減緩氣候變化。目前碳中和戰略剛剛開始,我們剛剛邁出第一步,還有很多工作非常急迫。
記者:我們該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尤其是高溫天氣?
王元豐:為什麼要適應氣候變化,因為氣候變化還要再繼續。有人說今年夏天熱,可能是過去最熱,但今年夏天卻也可能是未來最涼快的夏天,因為我們的溫度還要持續昇高,所以我們必須要建設氣候適應型、氣候韌性社會。
6月,環保部等17個部門印發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我們要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也要建設高溫適應型社會。
以前我們在建設高溫適應型、高溫韌性社會方面沒有經驗,所以,要對我們所做的預案、行動進行評估,不斷地反饋,纔能做得更好。這不僅僅是氣候學問題,還要綜合經濟、社會、科技、人口多方面因素,建立起一個非線性模型來進行預測,需要氣候、經濟、社會、生態方方面面共同來響應,纔能把這個高溫適應型社會、高溫韌性社會建設好。
談城市治理
長遠來看,應建設『韌性城市』
記者:迎戰高溫天氣,對城市治理也是一種挑戰。
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萬艷華:政府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比如水的供應,高溫少雨就會乾旱,會帶來水資源匱乏,所以就考驗水的供應。再一個就是電力供應,因為要降溫,用電負荷就會增大,可能要限制工業用電,對生產和能源供應會造成困擾。高溫還可能導致電路短路、超載,也可能造成火災等,這對城市災害治理帶來困擾。高溫會造成很多細菌滋生,造成垃圾腐壞,對環境的破壞也很大。
記者:公眾需要對哪些問題引起重視?市民自身如何與高溫天氣相處?為應對高溫天氣,官方通過哪些方式進行城市治理,減輕高溫天氣的影響?
萬艷華:政府在面對和治理上可能有短期和長期之分。短期的,比如人工降雨,以此逐步緩解高溫。內部治理方面,需要給予弱勢群體更多的關懷。比如說地鐵、商場這些有陰涼空間的地方都要打開,讓用不起電或者說受缺電影響的居民,可以到有冷氣的空間度過高溫天氣。再比如一些水景、灑水車等,可以用於常規的城市治理,降低一些溫度。從長遠來看,還是要回到韌性城市的命題上來。
記者:您之前提過,『韌性城市』的概念還在探討階段,當我們談論韌性城市時,我們應當關注些什麼?
萬艷華:韌性城市是針對災害頻發狀態下的城市發展的一種模式。韌性包括了適應性,也包括了彈性的部分。具體到規劃角度,我們認為彈性空間就是落到藍綠空間上來。再說大點就是山水林田湖草。藍綠空間實際上會形成一種跟熱島效應相對的冷島效應,就是冷源。
如果在城市中均勻分布一些藍綠空間,對降溫應該有很好的效應。
記者:在城市規劃中,有沒有具體的指標考量如何緩解熱島效應?我們國家對城市的綠色建設,有沒有制度上、法律上的要求?
萬艷華:城市規劃中有『綠地率』,這是一個強制性指標。微觀來看,一個小區、一個單位都有綠地率要求。城市也是一樣,在產業園區綠地率達到50%。那麼綠地就變成一個冷島的冷源了。我們對水面率也有要求,但因為南北方差異,指標並不統一,北方可能為8%,南方可能為10%,也就是說,湖泊也好,河流也好,在城市中是有一個期望值的。住建部提出,300米見綠,500米見園,1000米見水,藍綠空間都包含了。
通風道也是解決高溫的一個很好的手段,對南方意義重大。我們國家冬季是西北風,夏季是東南風。就我國地形地貌而言,東南方向有夏季風進到城市裡,起降溫作用。
其實,從規劃指標、空間結構、通風廊道,再到建築形態,是有很多針對氣候變化的課題的。
談熱射病
2小時內體溫須降到38.5℃以下
記者:提到高溫生產,我們看到不斷有媒體報道因熱射病死亡的案例。誰容易得熱射病?
北部戰區總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醫師高燕:熱射病分為兩種,一種是勞力性熱射病,一種是非勞力性熱射病。我們通常稱非勞力性熱射病為經典熱射病。
勞力性熱射病常常發生在運動員、士兵、做劇烈運動的勞動者身上,非勞力性熱射病常常發生在居家的老人、兒童、熱習服不是特別好的人身上。實際上,熱射病是暴露於熱環境,或者加上高溫、高濕、劇烈運動,機體產熱和散熱的機能失衡,它的發病機制是非常清楚的。
熱射病危害程度非常高、病情進展特別快。
記者:像建築工人、環衛工人、交警巡警、戶外檢測員等一線勞動者,需要冒著酷暑堅守在工作崗位,應注意些什麼?
高燕:有很多管理辦法應該發生變化,比如環衛工人,可以適當減少工作時間,半小時換人。交通警察、建築工人等戶外作業的人群,特殊情況下可以暫停工作。還有一些人,可能要有一些熱習服的訓練。
記者:如果遇到熱射病患者,應該采取什麼緊急施救和處理方式?
高燕:在人群中一旦發生這樣的疾病,應該現場立刻對病人進行適當的處理。比如立刻把病人移至陰涼的地方,或者是有電風扇、有空調的地方,迅速給病人補充適當的水分。病情嚴重的病人要及時送往醫院。整個過程都要有降溫和補水措施,保護好氣道,安全地送到有能力救治熱射病的醫院,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為在高溫狀態下,病人體溫特別高,甚至達到40℃。而我們救治熱射病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兩個小時之內必須降到38.5℃以下,它對器官功能的損傷會明顯減輕。
記者:您有沒有一些生活小妙招可以解暑和預防中暑?
高燕:自己防護非常重要,夏天戴太陽帽,穿防曬衣物,打遮陽傘,這是最簡單的。還有一些經典熱射病案例,比如:一些老年人居家從來不開空調,也不願開窗戶、開門。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技巧了,可以在另一個房間使用空調,開著門,也可降低老人房間的溫度,達到預防熱射病的效果。
熱射病發生後,記得將病人先移到通風的環境下,如果濕度達到90%,整個皮膚就像蒙了一層塑料布的感覺,往往比溫度高危害還大,它會影響熱射病的發生率。在大興安嶺,濕度高達90%,溫度在25℃的時候就可能發熱射病,這就是這個疾病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通風降溫,哪怕是旁邊有個小河溝也可以解決問題。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羅丹妮實習生曹閎禹嚴亞
- 樂享暑假2022/07/26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