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指出:『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
在吉林梨樹,秸稈覆蓋、條帶休耕、機械化種植......每一個環節都在詮釋著『梨樹模式』的『奧妙所在』。

什麼是『梨樹模式』?它又好在哪裡?
總結一下,『梨樹模式』是『一條龍生產線』。
秸稈全部還田並覆蓋在地表——將耕作次數減少到最少——田間生產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包括收獲與秸稈覆蓋、土壤疏松、免耕播種與施肥、病蟲草害防治的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

下面一組數據和程序詳解可能更為直觀:
實施梨樹模式保護性耕作技術,秸稈腐爛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秸稈全覆蓋免耕5年後,土壤有機質可增加20%左右,減少化肥使用量20%左右;
有益生物增多,土壤結構得到了改善,在連續實施秸稈全部還田地塊測定,每平方米蚯蚓的數量60-100條,常規耕作只有7條,是常規耕作的10多倍;
秸稈覆蓋在地表,減少了風對土壤的侵蝕,平均可減少徑流量60%、減少土壤流失80%左右,具有明顯的防止水土流失效果;
蓄水保水,全部秸稈覆蓋地塊,減少水分蒸發和昇騰,相當於增加40-50mm降水;
秸稈覆蓋的地塊每年每公頃可減少風蝕量800多噸,抑制了『沙塵暴』的形成,同時對防止焚燒秸稈,減緩『霧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生產成本大大節約,勞動強度也明顯降低,每公頃可節約成本1000-1400元;增加產量,通過梨樹模式研發基地十年多的定位試驗中,一般平均產量比對照高出5%至10%左右......

『梨樹模式』是吉林省經過多年實踐,總結應用的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能夠有效蓄水保?,培肥土壤,減少侵蝕,節本效果顯著,增產效果明顯,實現了改善土地、保護環境、提高效益的綜合效應。
2021年,梨樹縣率先打造『梨樹模式』昇級版,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為實施主體,打破農戶間土地界限,以300公頃土地相對集中連片為一個單元,全程機械化操作,最大限度發揮農機具作用,整縣推進實施『梨樹模式』。
而在眼下,吉林省按照《2022年保護性耕作實施方案》要求,遵照『穩步擴面、質量為先』原則,實施范圍以中西部糧食主產區為重點,優先保障典型黑土區需求,繼續擴大適宜區域推廣面積。穩步實施差異化補助,按照玉米秸稈覆蓋量劃分3個檔次進行補貼。
同時,通過探索研究,吉林省構建起東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質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的保護路徑,探索形成了秸稈覆蓋還田、深翻還田、碎混還田、米豆輪作、水肥一體化等黑土地保護模式,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
- 泰星Win確診感染新冠 之後的工作將全部推遲2022/06/28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