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湖北宜都:紅色文化育新貌
2022-05-24 13:27:4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光明日報記者夏靜光明日報通訊員程曉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詩仙李白筆下的宜都。這座千年歷史古城,山水相映,鍾靈毓秀,走出了『獨臂將軍』賀炳炎、宜昌第一位共產黨員胡敵等革命英雄,所到之處能感受到老區人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站在松木坪鎮江家灣村的將軍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矗立著的賀炳炎雕像。作為賀炳炎將軍的故鄉,每逢周末或節假日,這裡都會成為熱門的紅色打卡地。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江家灣村黨總支書記劉勇回憶起村民以前靠挖煤為生的日子。那時候,打鐵處、礦井、石灰窯,到處都是黑乎乎的。經過幾十年的開采,資源枯竭了,生態修復迫在眉睫。2021年,江家灣成為全省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迎來『紅色生機』,村裡開始修繕、復建歷史遺跡。寬敞乾淨的柏油路修到家門口,礦山渣場改造成文化廣場,廢磚舊瓦被用來修建成別具特色的景觀牆。『灰姑娘』化身『美姑娘』,江家灣發揮紅色資源優勢,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不遠處,賀炳炎紅軍小學傳來琅琅讀書聲。『這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參觀學習。』賀炳炎紅軍小學老師鍾亞玲介紹,上下課鈴聲都是衝鋒號角聲,能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現場感,提醒他們要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這裡,紅色基因是土生土長的。學校的學生對革命故事信手拈來,都爭著搶著當講解員。他們最愛講的情節,是賀將軍的手臂被機槍子彈擊中,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咬著毛巾忍著劇痛鋸臂療傷。『長征瓦屋塘戰斗,一串機槍子彈飛來……』講解中,學生身穿紅軍服、頭戴紅軍帽,昂首挺胸,時而手舞足蹈,時而聲音哽咽,再現了鮮活生動的將軍形象。從怯場緊張到聲情並茂,孩子們一次次接受挑戰、克服困難,為每一場講解感到自豪。

  將軍故裡,凡人善舉處處可尋,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互幫互助、樂於奉獻的良好風氣。村裡70多歲的老黨員唐忠英,時常以將軍愛打抱不平、幫助他人的故事教育子女,要支持和配合村裡的工作。有一次,正遇上村裡修路,唐忠英一家連忙為工人送去水和食物。還有義務支教數十年的於小平夫婦、長期堅持昇國旗的70多歲退役軍人、奮不顧身救落水人員的村民……

  『胡敵是宜昌第一位共產黨員。他回鄉後興辦小學,免費招收窮苦子弟入學,推行新式教育,傳播馬克思主義……』在五眼泉鎮胡敵烈士紀念館,志願者正在向游客講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胡敵就像一座精神燈塔,潤物無聲地指引鄉親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激勵黨員乾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在全鎮形成『勤、孝、淨、誠、和』的『五美』新風尚。

  『百年前,胡敵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為人民謀解放;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更要為人民謀幸福。』這是五眼泉鎮黨委委員們的一致信念。2020年,五眼泉鎮榮獲『全國文明村鎮』,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鎮』。

  誰曾想到,幾年前的五眼泉鎮弭水橋村,是出了名的『後進村』,很多現實問題得不到解決,村民怨氣大,甚至將村委會的牌子拆了扛到鎮裡。2014年,劉大衛毅然決然放棄企業家的身份,回村當書記。他先立下規矩:堅持每戶必訪、群眾反映的事半個小時到場、第一時間抓落實、執行政策一碗水端平、公家錢不亂用。在劉大衛的帶領下,村黨組織就像一塊強有力的磁鐵,緊緊團結在一起,焐熱了村民的心,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磁鐵支部』。

  近年來,鎮裡采取黨員積分制等舉措,量身定制『黨員身份證』,讓群眾真切地感受到『黨員就在我身邊,身邊黨員在行動』。從看重『萬元戶』到爭當『黨員戶』,鄉親們都願意做發家致富的帶頭人、文明鄉風的倡導人、困難群眾的貼心人。

  從偏僻山鄉到現代新城,紅色是宜都的底色,革命精神是推動老區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看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等一大批新產業集聚宜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看生態,長江宜都段薄霧氤氳,鳥兒歸來,魚兒跳躍;看面貌,大伙精氣神十足,文明新風正吹向宜都每個人的心坎。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