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4月14日電題:青海:『合力』守『水塔』,生態護長流
新華社記者呂雪莉
三江源,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每年向中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清潔水,有『中華水塔』之稱。
在上世紀末,因氣候暖乾化和不合理人為活動,三江源的生態一度退化惡化,河流頻頻斷流,湖泊大量消失,野生動物銳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重點改革任務。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2016年3月,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青海三江源風光。新華社記者李琳海攝
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機制,是國家賦予三江源國家公園五大試點任務之一,也是最大難點。
青海省在試點中,將過去分散在林業、國土、環保、住建、水利、農牧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職責進行整合,建立了以管理局為龍頭、管委會為支橕、保護站為基地、輻射到村的新型生態保護管理體制。同時,建立園地協同運行機制,推動園地間形成共建合力。
『國家公園和地方政府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國家公園建設得到了地方的大力支持。』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王湘國說,過去一直是『林』管林,『草』管草,『水』管水,整合後,彌補了監管不到位的短板,實現了系統管護。

2021年7月,一群藏野驢出現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新華社記者張龍攝
近年來,『7·26』非法捕殺藏野驢案、『8·23』非法采金案等大案要案得以接連破獲,都是生態管護員在巡護中發現的線索。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生態保護站站長韓常鵬表示,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
記者了解,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全面啟動以來,取得多項國內第一:第一個發布林地、草地、濕地、地表水四大自然資源本底報告,第一個完成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頒布施行第一個由地方立法制定的國家公園條例……

2021年10月,牧民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放牧。新華社記者張龍攝
在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同時,千百年來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們吃上了生態飯。
『這些年,湖面越來越大了,再也不用趕著牛羊去別處放牧了。』44歲的尼瑪紮西家住紮陵湖北岸,是瑪多縣紮陵湖鄉卓讓村的牧民。多年前,因黃河斷流牛羊吃不上水,他們家曾不得不遠走他鄉。而今,他成為一名生態管護員,一邊放牧,一邊巡護湖泊和草場。

2021年10月,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俄措在紮陵湖邊撿拾垃圾。新華社記者張龍攝
『像尼瑪紮西這樣的生態管護員,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後有兩萬多名。』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負責人介紹,在生態保護第一的前提下,建立『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最大的亮點。
青海省財政每年拿出3.7億元資金,落實『一戶一崗』政策,園區內每戶有1名生態管護員,戶均年收入21600元,有效調動了牧民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保護生態和民生改善實現『雙贏』。
這些年,青海省抓住青藏高原氣候暖濕化的窗口期,實施黑土灘治理、退化草原補播、封沙育草、濕地保護等工程,實現增草、增綠、增水;園區內48宗礦業權全部退出,實施生態修復,撫平生態瘡疤……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三江源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千湖重現,生態全面好轉。

今年3月,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的三江源國家公園,蓑羽鶴在飛翔。新華社記者呂雪莉攝
據2021年8月發布的《2020年青海省水資源公報》,近年來,青海三江源向下游輸送水量年均增加近百億立方米,2020年度輸送水量為954.98億立方米。
2021年初,在全國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驗收評估中,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名列首位。
勇擔『國家使命』,肩負『源頭責任』,三江源國家公園進行的一系列原創性改革和探索,為我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提供了寶貴經驗。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田俊量說,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已經有了良好開端,但仍需要在摸索中不斷完善,『這項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黃河源園區風光。新華社記者張龍攝
- 行政拘留5日!嫩江一臺球廳在疫情防控期間違規經營2021/12/13
- 同心抗疫 彰顯擔當|北大荒商貿(收儲)集團捐贈物資助力吉林『抗疫』2022/04/07
- 話劇《鐵流東進》即將上演2022/04/08
- 北京冬殘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成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