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速來打卡!用新姿勢『打開』中國工業遺存
2022-04-12 08:42:5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原標題:冬奧場館北京首鋼園有什麼好玩的?在『鍋爐房』裡看戲劇是怎樣的感受?

  速來打卡!用新姿勢『打開』中國工業遺存

  一個因北京冬奧會『出圈』的百年園區——冷卻塔成為選手在滑雪大跳臺騰空時的獨特背景;一個文藝青年聚集的藝術區——青石階鑲嵌燈帶,鐵扶欄鏽跡斑駁;一座以『藝術』命名的產業園——音樂周、戲劇節、藝術展在由鍋爐房改造的『爐劇場』輪番上演……

  這些年輕人眼中的『潮地』,數十年甚至百餘年前曾是鋼鐵廠、中國西南印業巨頭、國營電子管廠……時光荏苒,從高聳的煙囪、老舊的廠房到今天文藝范兒十足、充滿現代感的潮流之地,工業遺存經歷了什麼得以『重生』?她們有幾種打開方式?

  2021年4月,經過精心策劃,新華社推出融媒體欄目——《打卡工業遺存》。通過『雲打卡』這種年輕一代喜聞樂見的方式,讀者可以跟隨新華社記者的筆和鏡頭,近距離接觸遍布全國19個省份的30多個具有代表性的工業遺存。

  欄目開設一年間,翻閱網友在評論區的留言,可以洞察『打卡工業遺存』的價值和意義。

  是創新的吸引——『太酷炫了』『讓人既驚嘆又著迷』『讓年輕人也喜歡上了不一樣的工業園區』『有機會一定要帶著家人朋友去打卡』。

  是歷史的回眸——『承載了工業發展的足跡』『當時間烙上印記,歷史撲面而來』『留下了那個時代的歲月痕跡』。

  是情感的昇華——『向煉鋼工人們表示崇高的敬意』『祝中國的工業發展可以一路長虹』。

  一個小切口,反映大主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產業轉型昇級步伐加快,一些不再適應城市發展需要的工業企業轉型、外遷或退出,遺留下大量工業建築和機械、廠房、倉庫等工業設施。這些極具歷史價值、曾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的工業遺存,並沒有被『一拆了之』,各地根據城市建設需要,積極發掘其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通過保護性開發和功能再造,讓這些工業遺存煥新重生。

  從博物院館到文創空間,從愛國教育基地、影視拍攝基地到運動場所、市民文化休閑中心,重獲新生的工業遺存,既是經濟社會和城市發展變遷的見證,也承載著延續城市獨有歷史文化的特殊使命。欄目以輕閱讀的方式,講述工業遺存『前世今生』的蝶變故事,揭開工業遺存經過怎樣的保護性開發而成為城市地標和『網紅打卡地』的秘密,看看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理念下,讀者身處的城市進行了哪些功能改造和提昇,以此觸摸經濟社會發展的脈搏。

  通過融媒體產品,硬核故事娓娓道來,為讀者打開一個新世界。這些工業遺存,在我國工業發展史上曾『存在感』滿滿;在面臨被廢棄的命運時,經過保護性開發,又煥發了新生命:

  ——它們是新中國工業發展的見證者,曾開創諸多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

  60年前,作為萬機之『母』,她一步衝出中國工業曾經的『禁區』;60年後,她和『孫輩』肩並肩,活躍在產業一線,為強國之路奮斗。《一起來認識這位60歲的『鋼鐵勞模』》講述了中國第一臺1.2萬噸水壓機的輝煌與榮光。

  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第一臺普通車床,第一個鑄造用機械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管模……《這裡,珍藏著多項新中國第一》聚焦位於遼寧的中國工業博物館,呈現中國工業『微縮歷史』。

  始建於1889年的河北啟新水泥廠不僅是中國首家水泥廠,還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如今,在這座百年廠區,書店、工作室、電商基地等新業態,繁榮一新。《這片百年廠區,見證中國水泥工業發展史》『打開』已變身工業博物館的廠區,讓讀者與中國水泥工業成長史來一場時空對話。

  ——它們是一部新中國工業體系建設的歷史教科書,記錄下在那個一窮二白的時代,廣大建設者艱苦創業的激情歲月。

  曾經荒無人煙處,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響應國家三線建設號召,長城控制電器廠、風動工具廠、星火機床廠、鍛壓機床廠等37家企業,從北京、上海、哈爾濱、長春、洛陽等地陸續遷入或新建到甘肅天水,這裡逐漸發展成為西北重要的工業城市。《這座博物館,帶你穿越到『三線』》中的天水工業博物館無聲地訴說那段難忘的奮斗歷程。

  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一朵盛放在三線建設時期的『鋼鐵工業之花』。《這朵『花』,盛放『三線』火紅如初》走進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全景式展現國內主要的三線建設歷史。館藏的2萬多件(套)文物、文獻史料,3萬多張歷史圖片,1萬多分鍾珍貴視頻資料有序陳列,鋪展開一幅戰天斗地的英雄畫卷。

  ——它們是戰爭年代烽火歲月的『親歷者』和『戰斗者』。

  全國首個洞穴抗戰博物館聚落,抗戰時期大後方『兵器庫』所在地,10個主題博物館,10萬餘件抗戰、兵工、民俗文物……《這裡藏著一座抗戰『兵器庫』》中,重慶建川博物館內兵工廠工人躲避日軍空襲、在生產洞內生產兵器的場景,讓讀者瞬間穿越到那個英勇抗日的年代。

  ——它們在修舊如舊的理念中被充分挖掘『硬鋼鐵』的價值,『詞雲圖』中不僅有復古,還有文藝、時尚、硬核等諸多生機勃勃的辭藻。

  古朴中帶點『潮』,寫滿滄桑的老廠房,充滿視覺張力的彩色牆,歷史和文物『活化』重生,廠區不再『靜悄悄』。《八旬老廠房咋就成了網紅潮地》揭秘重慶鵝嶺二廠這座潮流文創公園的蝶變密碼。

  古典音樂舒緩流淌,書香氣息撲面而來,橡膠味沒了,『書卷氣』濃郁,城市書吧刻進一座城市的『DNA』。《橡膠廠變『書房』,你愛上了嗎?》描繪了天津市第四橡膠廠舊址變身文化園區、從『橡四』變『巷肆』的轉型之路。

  斑駁的三高爐、曲折的管道,滑雪大跳臺、『四塊冰』冬訓中心,壓差發電站改建的咖啡館,不時穿梭的無人駕駛汽車,硬核、科幻、文藝。《走起!這個地方有點『鋼』》掃描速寫現在可謂無人不曉的北京首鋼園,『硬鋼鐵』也有不一樣的文藝氣質。

  全國勞模紡織女工黃寶妹曾在此工作,碎煤機部件做涼亭頂,老船排舊址步道嵌上透明玻璃,煙草倉庫改造成為『綠之丘』。《來這條『生活秀帶』,一次打卡N座老工廠》循著諸多工業痕跡,細數上海楊浦濱江如何從『工業鏽帶』變成『生活秀帶』。

  一種軟呈現,開啟輕閱讀

  閱讀一個個融媒體產品,邂逅一座座城市的地標性工業遺存。

  進入產品頁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心設計的海報。黃浦江畔、朝天門碼頭、九寨溝、天津眼、杭州西湖、武漢長江大橋……每一張海報背景,都經過精心篩選,是最能代表工業遺存項目所在省份的地標式建築,或關乎工業經濟發展,或代表當地的秀美風景。

  海報上『夾』著兩張照片,一張圖片泛黃、頗有年代感,另一張則現代感十足,工業遺存改造轉型前後影像的對比,給讀者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了解她的『前世今生』。

  工業遺存如今長啥樣?歷史當事人有哪些故事分享?項目改造責任人或管理單位負責人如何談發展?想知道就點擊播放海報下方2分鍾左右的視頻,實現『雲打卡』。

  如果說視頻能給讀者全面立體的觀感,那麼文圖便是截取剖面、深挖細節,將想象的主動權交給讀者。

  老廠房究竟長啥樣?『約30米高的鑄造車間內滿是斑駁,巨大的衝天爐被架在半空中,保持著「一傾如注」的姿態……陽光越過鏽跡斑斑的窗框,灑在縱橫交錯的鋼鐵軌道上』,濃郁的工業風撲面而來。

  修舊如舊究竟怎麼修?『過去老式的紫紅色實腹鋼窗,由加工成老式窗戶顏色和大小的鋁合金材料窗替代,但開窗方式和原來一樣』,一句描寫揭開奧秘。

  發展得怎麼樣?『3.5平方公裡的工礦區』『到三江拍攝的電影、電視劇近110部(集)』『參與拍攝的本地群眾演員逾2萬人次』,一組組數據解讀發展脈絡。

  這些融媒體產品采用『海報+視頻+文字+圖片』的方式,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相互作用,產生1+1+1+1>4的化學反應。主題統一、內容互補、多種手段呈現,融媒體產品更直觀、生動,同時具有一定深度,讓產品表達更豐富、更顯年輕態。而工業遺存的發展蝶變歷程,保護利用取得的成果和經驗,產業轉型與城市建設的成就、價值與意義,也都濃縮在千字文裡。

  一次新嘗試,實現大融合

  如果將融媒體產品制作鏈比作一串項鏈,那麼串起一顆顆珍珠的,便是融媒體思維這條主線。《打卡工業遺存》欄目不僅在報道形態上突出融媒體化,也將融媒體思維運用於產品制作全過程,建立了完善的融媒體產品策劃、采集、加工制作的全鏈條,實現編采兩端以及跨部門、跨地域的報道主體大融合。開欄至今,新華社19個國內分社的近百位文字、攝影、音視頻記者和編輯參與采訪和制作。

  欄目產品不僅被人民網、光明網、中國經濟網、澎湃新聞、學習強國等網媒廣泛轉載,還在科技日報、中國婦女報、中國改革報等多家紙媒刊載,先後5次登上報紙頭版,8次登上新華每日電訊,媒體采用量最高達到375家。產品在移動端也受到讀者青睞,客戶端閱讀量最高達到923萬次,多個產品閱讀量超過200萬次。 (記者金小茜、張曉潔)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