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北京冬奧會,3大賽區26個場館全部實現100%使用綠電,成為首個『碳中和』冬奧會;
長江母親河,江豚在水中歡躍,長江乾流歷史性地恢復全線Ⅱ類及以上水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這是生機勃發綠意盎然的中國,這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這是為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貢獻智慧和方案的中國。
加強頂層設計,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層巒疊嶂,清風徐來,萬頃碧波蕩漾。雲南省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在洱海邊上,與洱海朝夕相見,卻總感到看不夠,『這幾年洱海越來越清,越來越美了。』
為留住『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大理白族自治州2015年全面打響洱海保護治理攻堅戰,推進環湖截污,建設生態廊道,水質持續提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發展是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一大攻堅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力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保障建設美麗中國的藍圖變為現實。
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制定了數十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從總體目標、基本理念、主要原則、重點任務、制度保障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部署安排,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沿著正確方向前行。
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法等多部法律法規,全面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織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生態補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建立實施……管根本,管長遠,制度優勢日益轉化為治理效能,夯實了保護綠水青山、保障生態安全的基礎。
強化剛性約束,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徽省馬鞍山市,察看長江水情水勢,了解岸線整治和漁民退捕工作落實情況。薛家窪生態園地處長江岸邊,曾面臨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經過整治,成為百姓親江親水親綠的生態岸線和城市生態客廳。總書記看了十分高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發展要設定前提,首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就是生態環境。』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如今薛家窪生態園景致越發優美。江天一色,水鳥翩躚,前來游玩的市民徐偉心曠神怡,『「環境窪地」變成「生態福地」,現在這裡一年四季都有好風景。』
從萬裡長江到九曲黃河,從巍巍秦嶺到壯闊祁連山,從南水北調工程到塞罕壩林場……習近平總書記長遠擘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身體力行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化為全黨全社會共同行動。
嚴守紅線底線上線。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中國率先在國際上提出和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進行嚴格保護,初步劃定面積不低於陸域國土面積的25%。與此同時,推動劃定和嚴守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形成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剛性約束。
構築生態安全屏障。
確立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國土空間,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全國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個,約佔陸域國土面積18%,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大熊貓、朱?、亞洲象、海南長臂猿……珍稀物種數量顯著增長。
攻堅突出環境問題。
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深入實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全面推進。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國家。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推行污水、垃圾收集處理,全面禁止進口『洋垃圾』……錨定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污染防治攻堅戰向縱深挺進。
堅持綠色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金溪河從村口淙淙東流,對岸的青山郁郁蔥蔥。『我們村一棵樹沒砍,靠賣碳票就掙了14萬多元。』常口聯村黨委書記張林順說。去年5月,三明市發放首批林業碳票,張林順領到編號『0000001』的碳票,涉及村裡3197畝生態公益林。如今的常口村山清水秀,林下種植黃精,水上生態旅游紅火,去年人均收入達到2.9萬元,村集體收入145萬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前所未有,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看環境改善:綠水青山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
山西太原,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沿岸,近年來生態環境大變樣。『汾河是一年一個樣,每天在這裡乾活,環境好,心情好!』在河邊忙碌著的保潔員張鵬程笑容滿面。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去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昇到87.5%,比2015年增長6.3個百分點;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昇到84.9%,比2015年增長18.9個百分點。中國森林覆蓋率達23.04%,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多年保持『雙增長』,2000年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約1/4來自中國。
看發展質量: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隨處見綠,猶如景區。在河北鋼鐵集團石家莊鋼鐵公司新廠區,大氣污染物超低排放,鋼渣等廢棄物100%綜合利用。去產能,調結構,轉方式。河北鋼鐵產能由峰值3.2億噸壓減至2億噸以內,如今全省鋼鐵行業綠色工廠數量居全國第一。
發展『含綠量』和生態『含金量』同步提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與此同時,綠色經濟加快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資源能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全國煤炭消費比重已下降到56%左右,清潔能源比重上昇至25.3%。
看世界貢獻: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積極推動《巴黎協定》簽署、生效、實施。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目標。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譽。河北省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內蒙古自治區庫布其沙漠治理者、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被授予聯合國最高環境榮譽『地球衛士獎』。
生態興則文明興。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我們一定能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行政拘留5日!嫩江一臺球廳在疫情防控期間違規經營2021/12/13
- 新春收獲季 鮮菜俏四方2022/02/24
- 感受奧運文化2022/02/27
- 北京冬殘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成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