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新春走基層】糧滿倉天下安 過大年探訪『大國糧倉』
2022-01-31 16:24:14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作者:胡志中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志中) 1月28日,年關將近,中央儲備糧太原直屬庫有限公司庫區,工作人員仍處於繁忙之中。一陣陣夾雜著機械運轉的風鳴聲,從一排排幾米高、形似巨大集裝箱的白色平房倉的風機口傳出,這裡的年輕人用創新的儲糧技術『機械通風』守護著『大國糧倉』。

  該公司倉儲科科長李彥紅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目前工作人員正在通過內環流控溫系統,進行冬季通風降溫,積蓄糧堆『冷源』,待夏季來臨,即可通過內環流系統抽出糧堆內的冷空氣,打到倉內空間,在糧堆和倉房空間內進行循環,降低倉溫和表層糧溫,『實現冬冷夏用,自給自足,讓糧堆做自己的「綠色空調」。』

  據了解,通過該技術可以降低倉內溫度、糧堆表層糧溫和倉內濕度,達到控制糧堆最高溫度,減少儲糧害蟲滋生和化學藥劑熏蒸,實現綠色儲糧、科技儲糧、安全儲糧。

  跟隨著李彥紅的腳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沿著22號糧倉外部的不鏽鋼扶梯,登上約兩層樓的高度,來到糧倉大門之前。

  打開糧倉大門,一股濃郁的麥香撲鼻而來。倉內清爽乾燥,眼前一地金黃。踩著糧堆頂部的踏糧板進入糧倉深處,上千平米的糧堆完整呈現在眼前。

  這裡所說的『糧堆』,不同於傳統概念的『堆』,數千噸小麥在糧倉中如同被『切平』的蛋糕,被長方形的糧倉所『約束』,從頂部看只有薄薄的一層,而事實上,記者腳下的小麥儲藏深度達6米,而僅這一個倉房,儲糧就達7000多噸。

  據了解,中儲糧太原直屬庫佔地面積佔地238畝,太原公司庫區共有39個倉房貨位。在糧倉工作了26年的李彥紅,見證了糧倉向現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不斷轉變。

  『這是質的飛躍,過去需要保管員爬上糧堆,一個點一個點的插溫度計測溫。如今在儲糧7000多噸倉庫中我們可以無死角對糧堆進行電子測溫、視頻監控檢查,一旦發生異常,可以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在智能化監控室,李彥紅熟練的調出了22號糧倉的3D模型圖。

  通過電子大屏幕,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看到,6米高的糧堆從內到外的任意一點的實時測溫數據、整體糧情以及糧堆溫度、倉內外氣溫等均迅速可查,通過分布在糧倉各個角落的傳感器,監測工作精准高效。

  不僅如此,通過糧情遠程監控系統的視頻縮放功能,無數小麥在視頻中被迅速拉近,並放大20倍,糧堆表面每一粒糧食都清晰可見。據了解,在每一個糧倉內部,都有360度超高清攝像頭,糧倉有無情況,監控中一目了然。

  『測溫和遠程監控系統,我們可以進行實時監測,讓安全儲糧更有底氣』。李彥紅說,系統通過數據分析,還能對糧情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和預警,並實現數據遠程共享,即使在千裡之外,也可隨時了解倉內情況。

  該直屬庫副總經理李彥濤介紹,從2014年起,中儲糧開始實施『智能化糧庫』建設,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深度改造傳統糧庫。每個直屬庫安裝有100多個高清攝像頭、數千個糧情傳感器,至今已實現智能化糧庫建設全覆蓋,建成了世界糧食倉儲行業最大的『物聯網』。

  『糧滿倉纔能天下安。』李彥濤表示,中央儲備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服務調控的『主力軍』、調節市場的『穩定器』。通過推行智能『一卡通』系統應用,以一張卡作為信息的載體,從糧食入庫扦樣、檢驗、檢斤、卸車,到結算支付,兩小時內即可完成,所有環節公開、透明、可追溯,實現了『糧出手、錢到賬』,讓農民踏實賣『明白糧』、『放心糧』、『舒心糧』。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新時代 新征程 2022新年快樂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