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中經評論:健全常住地公共服務 讓更多人心安此鄉
2022-01-09 17:50:1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梁瑜認為,城市是人口流動中獲益最大的主體,也應當是責任主體。信息時代,很多鴻溝正在消弭。我們也期待,人到哪裡,公共服務就能到哪裡,讓更多的人心安此鄉。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城市化進程中,人的流動,打破了地域、觀念等的束縛,為中國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然而,很多地方的公共服務卻沒有跟上,教育、醫療、養老等還存在諸多限制。不久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這直擊民生關切,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公共服務制度與戶籍制度掛鉤,常住居民與戶籍居民在享有公共服務上存在差異,呈現出一種『半城鎮化』的狀態——就業在城市,戶籍在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家屬在農村;收入在城市,積累在農村。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3.89%,而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5.4%。『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城鎮容不下靈魂』,成為很多人的現實困境。

  城市是人口流動中獲益最大的主體,也應當是責任主體。當前,中國城鎮化進入下半程,從『去城市謀生』到『希望在城市過上美好生活』,人們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如果常住地不能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提供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務,勢必會消減人口流動的積極性。

  事實上,近年來,從頂層設計到地方規劃,一系列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措施已相繼推出。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指出,『支持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在城市群或都市圈內開展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居住證互通互認,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地提供。』前不久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要創造條件,為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考提供更多機會。目前看,國內多地在政府規劃中逐步納入了關於隨遷子女的內容,比如《南京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條例》提出,流動人口子女可就地參加中高考。

  對城市長遠發展來說,以常住地標准而非戶籍地標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有利於積累人力資本,拓寬人纔『蓄水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橕。現在,多數城市也將流動人口當作了城市的『寶』,千方百計留人纔。只是,有的城市流動人口數量過多,提供有關服務與保障時心有餘而力不足。

  為使這些城市能更好地承擔責任,應給予其合理的政策授權,不斷完善財政制度、優化政績考核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以使其有財力、有動力、有保障。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突出『制度』二字,就是在為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保障,倒逼一些人口流入地政府,不得出於利益考慮拖延解決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務。

  長遠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流動性日益增強,傳統的立足於屬地管理的公共服務方式已不能完全適應現實情況。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也是我國『十四五』時期的明確要求。因此,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創新體制機制,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信息時代,很多鴻溝正在消弭。我們也期待,人到哪裡,公共服務就能到哪裡,讓更多的人心安此鄉。(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梁瑜)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