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挺過低谷,『大漠小城』額濟納旗留下哪些抗疫探索
2021-11-15 08:05:30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一個因金色胡楊而聞名的『大漠小城』,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額濟納旗很大,面積達11.46萬平方公裡,比江蘇、浙江等省的面積都要大,地廣人稀,方圓400公裡內沒有城市,人員物資短時間補給困難。

  額濟納旗又很小,戶籍人口只有3萬多,還有近萬名滯留游客,疫情發生後都『擠』在小小的達來呼布鎮,物資短缺、人手不足,疫情防控捉襟見肘。

  從首次報告確診病例,到社會面沒有新增病例,額濟納旗用了近半個月時間控制住疫情外溢風險。11月11日,額濟納旗全域成為低風險地區。穩住防控大局背後,離不開科學決策、精准施策與果斷行動。此次疫情中,根據『小城抗疫』的特點與難點,額濟納旗抗疫從實際出發,在社區防控、科學轉運、醫療救治等工作上都有針對性地做出調整,進行了有別於以往的抗疫探索,為日後『小城』阻擊『大疫』留下有益探索。

  社區防控:不搞一刀切實現『精准到戶』

  日前,阿拉善盟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揮部對外發布,額濟納旗發生的疫情,擴散外溢風險已經得到有效管控,疫情防控從社區防控階段進入攻堅清零階段。

  10月19日,額濟納旗首次報告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5例,10天後,確診病例數突破100例,在這座常住居民加滯留游客總共纔4萬多人的小城,疫情防控形勢一度十分嚴峻。及時精准的社區防控措施,在較短時間內遏制住了社區傳播,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築牢了第一道防線。

  從10月25日零時起,額濟納旗開始實施居家抗疫措施。居家抗疫並不是一刀切地要求足不出戶,而是在充分評估居民區風險等級的基礎上進行精准防控。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全鎮被劃定為大管控區,大管控區內再劃定1個大封控區、10個小封控區。管控區實行『人不出區、嚴禁聚集』,封控區則要求『區域封閉、足不出戶、服務上門』。

  疫情來襲,很多社區負責人是防疫『新手』,怎麼辦?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內蒙古工作組社區管控組,首先對疫情中心達來呼布鎮內包聯社區的100餘名負責人進行現場培訓,講解社區分級分區管理的要點、分工和防護要求。

  『53家包聯單位及56名負責人下沈到社區,根據當地居住特點,按照樓宇區和平房區細化網絡管理要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內蒙古工作組專家、中華預防醫學會秘書長馮子健介紹說,『樓宇區每幢樓配2名工作人員;平房區劃分「九宮格」,明確區域和管理范圍,每格內配2名工作人員,開展物資保供、健康監測、核酸檢測發動與人員核對、協助密接轉運、清潔消毒等工作。』

  在工作組的指導下,額濟納旗開展了『敲門』行動,排查人員基本情況,關注特殊群體需求。馮子健舉例說,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婦等人群,由專人入戶進行核酸采樣和物資配送。同時,依據流行病學調查核心信息,防疫人員第一時間到重點場所現場排查風險隱患,與相關工作組密切配合迅速隔離轉運高風險人員,避免疫情進一步向社區擴散。

  嚴格精准的防控措施有效斬斷了社區傳播的傳播鏈,額濟納旗的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從20多個下降到個位數,11月1日以後,新增確診病例均為集中隔離管控人員。

  結合此次疫情防控的經歷,馮子健認為,做好應對高強度疫情暴發的准備十分重要,『把事情往壞了想,提前做好充足准備』。

  在馮子健看來,現在幾乎每個地方都有疫情防控應急預案,也開展演練,但預案和演練一定要科學有效,要有應急場景的針對性。『如果發現了10個病例,要啟用哪些賓館、動用哪些密接隔離設施;如果發現了100個病例,又要啟用哪些賓館或其他設施用於密接隔離。這些內容都應包含在應急預案中,提前做出明確、清晰的安排,確保發現疫情後能立即征用、啟用。』

  他建議,各地要做好疫情防控物資儲備,『寧肯備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備』,做好應對准備絕不是衛生系統一家的事情,是政府所有單位、所有人共同的事情。他說:『未發生過本地疫情的地區,尤其是邊境、口岸地區和旅游熱門城市,思想上千萬不能麻痺大意。』

  科學轉運:不拘泥於傳染病感染傳播『零風險』

  此次疫情發生在額濟納旗的旅游旺季,近萬名游客因疫情而滯留。額濟納旗地處邊遠,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大量游客滯留,特別是還有一半為中老年游客,為當地疫情防控帶來不小的挑戰。

  疫情形勢嚴峻,近萬名游客怎麼辦?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果斷決策,對滯留游客實施科學有序、分類分批的轉運工作。

  10月2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派出國家衛生健康委、文化和旅游部、國鐵集團等部門組成的滯留游客轉運工作專班前往額濟納旗,與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組成聯合工作組。專家們綜合分析評估額濟納旗的疫情形勢和防控需要、額濟納旗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資源情況、老年游客的醫療保障和生活保障能力不足等因素,認為大量游客滯留成為額濟納旗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風險點。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聯合工作組提出將近萬名滯留游客從高風險區轉移到低風險地區。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內蒙古工作組滯留旅客轉運工作專班專家、中國疾控中心研究生院副院長羅會明說,通常情況下,就地控制風險是傳染病防控的常規思路。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應急處置中更是『應』將疫情風險控制在高中風險地區,減少疫情外溢和擴散。組織實施額濟納旗疫情高風險地區滯留游客大規模轉運和集中健康監測,是在疫情嚴峻、形勢復雜的背景下做出的『及時、科學、審慎和果斷的決策』,是『新冠肺炎疫情應急處置中的一次大膽探索和創新』。

  『把滯留在高風險區的游客轉運到低風險地區,一方面減少了游客滯留期間可能出現的感染傳播風險,另一方面本地的防控措施也能更好落實。』羅會明說。

  游客轉運首先要符合一定的條件,比如是非確診、非無癥狀感染者、非密接、非次密接的『四非』人群,堅持自願原則,承諾遵守轉運後集中健康監測等管控,在額期間已按規定至少檢測4次核酸且陰性,離額轉運時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結果陰性證明等。

  10月27日夜間,第一批滯留游客乘旅游專列返回河南鄭州,到11月2日上午,最後一列散客專列抵達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火車站,近萬名符合轉運條件的游客陸續被閉環轉運至低風險地區。轉運按照旅游專列、旅游巴士(包車)、散客和自駕等游客類別,分類安排轉運,嚴格做到『點對點』封閉管理。轉運過程中,政府不僅提供生活保障、醫療保障,還對老年人等特殊群體進行心理乾預。

  轉運過程中,國家衛生健康委、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疾控局、國鐵集團現場調度和落實,從全國調動117名專家和工作人員,3天內調度和規劃7列鐵路專列保障運輸,指導地方摸清滯留游客數量、做好旅游酒店服務保障工作。內蒙古自治區從全區調集1023名醫務工作者、516名公安乾警、791志願者參與到轉運等疫情防控工作中。河南、雲南、貴州、四川、安徽、遼寧、陝西等相關省份,以及包頭、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等城市周密部署和精細實施,做好滯留游客的閉環管理和集中健康監測。『這次轉運也充分體現了黨領導下的聯防聯控機制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充分體現了偉大抗疫精神。』羅會明說。

  游客轉運工作已基本完成,但並不代表這項工作已經結束。羅會明強調,『目前工作只完成了一個階段』,轉運的游客到達目的地後還要進行14天的集中健康監測和多次核酸檢測。

  『盡最大努力降低風險、減少危害是傳染病防控的重要目標。』羅會明表示,在這次游客轉運行動中,專家、決策者和公眾都沒有局限、拘泥於傳染病感染傳播的『零風險』,而是綜合施策,同時將本地居民和滯留游客的感染傳播風險降到最低水平,這是優化完善常態化防控措施、基於風險擬定防控對策的一個范例。

  醫療救治:重癥管理關口前移防止『輕轉重』

  10月31日,額濟納旗本輪疫情中首批5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截至11月10日24時,累計治愈出院病例達129例。

  內蒙古自治區新冠肺炎定點醫院集中救治工作專班組長、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長孫德俊介紹說,此次疫情感染患者的病情較為復雜,呈現出老年患者多、基礎疾病多等特點。

  然而額濟納旗的醫療資源十分有限,符合傳染病救治條件的床位僅有13張,沒有ICU病房,在急癥重癥患者、公共安全事件醫治方面缺乏必要設備條件和專業醫護人員,救治能力明顯不足。

  為確保患者得到更加有效救治,專家組經過科學分析研判,決定將確診病例轉運至醫療條件更好的內蒙古第四醫院進行集中救治。

  從額濟納旗到呼和浩特市,轉運跨越1000多公裡。

  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健康委主任許宏智說,轉運全程實行閉環管理,並根據每名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轉運方案,有針對性地配備醫護人員。轉運的患者中,年齡最大的82歲,最小的只有1歲4個月。這名82歲的老年重癥患者,同時患有冠心病、肺氣腫等多種基礎疾病。後來專家評判說,這個患者如果再晚來幾個小時,就可能有生命危險。經過在定點醫院的集中治療,如今這名老年患者已治愈出院。

  定點醫院內,有國家級的中西醫專家,還有內蒙古自治區的重癥、呼吸、感染等專業醫護人員,對患者實行『一人一策』的治療。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四川大學華西天府醫院院長康焰是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派到內蒙古指導救治工作的專家之一。康焰介紹說,隨著這兩年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救治在各地的不斷實踐,救治工作的重心不斷前移,『我們把更多精力放在輕型和普通型患者身上,目的就是要讓這些病人不要從輕轉重,盡可能減少輕型和普通型病人的重癥化趨勢。』

  在確診病例中,60歲以上老年患者比例相對較高,這些患者多伴隨基礎性疾病,給救治工作帶來較大難度。而且患者的病情發展也比較快,有的患者前一天還是普通型,第二天就變成重型了,院內重癥患者比例一度達到10%。

  康焰說,輕、重型病人的救治策略不同,對高齡、高危、有基礎疾病的病人,醫療救護團隊從收入他們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積極地去觀察和乾預,盡量減少他們轉成重癥的風險。『一旦進入重癥階段,我們會按照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原則,對這些病人展開體系化的救治策略。』

  專家組與當地醫護人員建立了聯合查房機制,每天對患者評估4至6次。針對老年患者比較多的特點,醫護人員加大對具有重癥傾向風險、有基礎病的老年人的監測,做到及早乾預,防止輕癥轉重癥、重癥加重成危重癥。截至11月6日,額濟納旗的危重型患者已全部清零。(記者張洪河、魏婧宇、王靖、王春燕)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