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涉及約8000萬專業技術人纔 職稱改革以實績論英雄
2021-11-15 08:03:51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歷時五年完成重點任務,涉及約8000萬專業技術人纔

  職稱改革,以實績論英雄(政策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纔工作會議上強調:『人纔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發展靠人纔,民族振興靠人纔。』建立科學的人纔評價機制,對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激勵引導人纔發展、調動人纔創新創造積極性、加快建設人纔強國有重要意義。

  專業技術人纔是我國人纔隊伍的骨乾和中堅,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日前,隨著《關於深化實驗技術人纔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印發,27個職稱系列的改革指導意見全部出臺,歷時5年的職稱制度改革重點任務已完成。

  這是現行職稱制度實施30多年來首次進行的全面系統改革,涉及約8000萬專業技術人纔,到底改了什麼?改革後,如何開展專業技術人纔評價?評價標准、評審范圍有無變化?

  11個系列新增正高級職稱,13個專業加入職稱評審

  『快遞工程技術人員也可以評職稱了!』雖然相關政策2019年已出臺,可只要有人往群裡發相關的內容,王應泉和他的伙伴們依舊很興奮,每次都討論熱烈。

  『我們作為快遞小哥,現在還不能直接參與評職稱,但卻給了我們一個未來發展的方向。』王應泉說,快遞員畢竟是『青春飯』,自己將快遞工程技術人員列為轉型方向。

  本次職稱制度改革的一大亮點,就是將新興職業不斷納入職稱評價范圍。截至目前,共在相應職稱系列中新增藝術創意設計、動漫游戲、運動防護師、快遞工程等13個評審專業,各地增設特色評審專業113個。

  對蔣雪梅而言,驚喜則來自職稱級別的突破。

  『從未想到自己這輩子還有機會評上正高級職稱。』作為公司的老會計,蔣雪梅早早就評上了副高職稱。可按照過去的規定,就算她再如何『精打細算』,也只能止步於副高。

  2019年,《關於深化會計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提出要完善會計人員職稱層級,增設會計人員正高級職稱。有了打破職稱『天花板』的機會,蔣雪梅再次躊躇滿志,『生活有了新目標,工作就更有動力,獲評後也更有成就感。』

  不僅僅是會計師,本次職稱制度改革的另一大亮點,就是將所有職稱系列均設置到正高級。『具體而言,增設工程、經濟、會計等11個系列的正高級,惠及近3000萬專業技術人員。』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說,5年間,11個首次設置到正高級職稱的系列新增正高級職稱6.6萬人,有效增加了我國高層次人纔供給。

  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獎項傾向

  沒有發表一篇論文,南京林業大學教師蔣華松依然被評為教授。他所憑借的是出色的教學工作業績。

  蔣華松的個人經歷,體現的正是本次職稱制度改革的重點——讓職稱評價標准回歸崗位需求和實際貢獻。

  標准是人纔發展的風向標,評價一個人纔,就是樹立一個標杆。有好的標准,人纔就會充分湧流。長期以來,專業技術人纔評價存在著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獎項傾向等問題。

  『本次職稱制度改革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著重解決評價標准簡單量化、「一刀切」等問題,充分發揮人纔評價的「指揮棒」作用。』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說。

  ——破除唯學歷論,主要比拼能力水平。

  會計、經濟等系列將起點學歷放寬至高中。在工程、農業等系列中,不具備學歷要求的,由行業內2名以上專家推薦即可參加職稱評審。翻譯、演員、計算機軟件等系列或專業對學歷沒有要求。『應該說,學歷問題已不再是參加職稱評審的障礙。』這名負責人說。

  ——不再只數年頭,以實績論英雄。

  對科研人員主要看研究成果能否『頂天立地』;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主要突出臨床實踐能力評價,把能看病、會看病、看好病作為臨床醫務人員職稱評價的主要內容;對各類教師主要突出教育教學能力和業績,把教學質量作為主要標准。

  ——論文不設『硬杠杠』,破除唯論文論。

  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纔評價標准的做法。對高校教師不再以SCI、SSCI等論文指標作為參評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設計與臨床實踐相關的評價指標,臨床病案、手術視頻、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等成果形式均可替代論文要求。

  此外,為了讓職稱評價更加科學,改革細化了職稱分類,實行分類評價。通過改革,將高校教師劃分成教學為主型和教學科研並重型,其中,教學為主型對論文不做硬性要求。『本次改革,以職業屬性和崗位需求為基礎,細化人纔專業分類,實行分類評價,從而確保評價標准的科學、有效。』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說。

  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限制,暢通申報渠道

  人社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改革還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等制約,擴大職稱評價人員范圍,暢通各類人纔職稱申報渠道。

  讓更多民企專業技術人纔加入職稱評審。近年來,民企專業技術人纔隊伍不斷壯大,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纔達3800多萬人。

  2020年,《關於進一步做好民營企業職稱工作的通知》印發,掃清民營企業人纔參加職稱評審的隱形門檻。通知提出創新民營企業職稱評價方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纔實行單獨分組、單獨評審,或組織開展民營企業專項評審。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或『直通車』,民營企業高層次專業技術人纔、急需緊缺人纔、優秀青年人纔可直接申報相應級別職稱。

  設立『立交橋』,讓更多高技能人纔參評職稱。此次改革過程中,人社部兩次印發意見,推動高技能人纔與專業技術人纔職業發展貫通,重點打破學歷、身份等條件限制,鼓勵高技能人纔參加職稱評審,實現應通盡通、能通盡通。

  截至2021年初,全國已有1826名高技能人纔取得職稱。酒鋼集團一線技術工人杜均就是政策的受益者。曾獲得全國勞模、全國技術能手、中華技能大獎等榮譽稱號的他,在2019年12月底獲評正高級工程師職稱,成為甘肅省首位『工人教授』。『獲評「教授級高工」,這是國家對高技能人纔的重視和激勵。』杜均說。

  『改革通過健全制度體系、完善評價標准、創新評價機制、拓展評審范圍等措施,樹立了重品德、重能力、重業績的評價導向,拓展了專業技術人纔職業發展空間,進一步發揮了用人主體積極性,充分激發了專業技術人纔創新創業活力。』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堅定不移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一方面,以支橕數字經濟為重點,不斷拓展新職業,逐步將成熟的新職業納入職稱評審范圍,暢通新職業人纔職業發展通道。另一方面,以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目標,不斷完善職稱評價新標准,全面准確反映專業技術人纔的創新水平,激勵更多人纔投身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同時,以行風建設為抓手,不斷健全職稱評審服務新模式,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系統行風建設,營造有利於激發人纔創新的良好環境。

  本報記者 李心萍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