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銀發族沈迷網絡問題,助力老年群體融入信息時代
讓老年人數字生活更健康
提到沈迷網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青少年,然而近年來『網癮群體』出現了『老齡化』趨勢,『銀發低頭族』在增多。過度依賴社交媒體和網絡群組,刷手機晝夜顛倒、茶飯不思,已成為一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狀態。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其中60歲以上網民佔比達12.2%,約1.23億人。而艾媒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老年群體觸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51%的中老年日均上網時長超過4小時。
老年『網癮群體』增加的原因何在?背後折射出哪些隱懮?應該如何引導老年人養成更健康的上網習慣?
觸網上『癮』源自孤獨感
家住北京的楊爺爺年輕時當過兵,復員後進了農藥廠,一直是單位的『文藝骨乾』。照老伴的話說:『玩籃球、拉二胡、打撲克,只要是娛樂項目,他一沾馬上就無師自通。』幾年前,女兒為他買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本為方便聯絡,誰知卻帶來一系列麻煩。
拿到設備沒幾天,楊爺爺就『愛上』了這些小玩意兒,每天抱著不撒手,不是在線『斗地主』,就是追劇,吃飯匆匆扒拉幾口,原本固定的飯後散步健身變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連晚上睡覺有時候也要偷偷爬起來玩上兩把游戲。
楊爺爺老伴說:『年輕時候他脾氣很好,我性子急,他都讓著我,這一輩子都沒怎麼吵過架。誰知道越老反而越像小孩,為個破手機和我吹胡子瞪眼,像變個人似的。』孩子們更是心疼:『天天這麼沒日沒夜地玩手機,別說是老年人,就是年輕人身體也吃不消。』
勸他少上網,話說了一籮筐,可楊爺爺就是不為所動,甚至覺得是家人故意與自己作對,說得煩了還大發脾氣。趁人不注意,楊爺爺氣鼓鼓地向記者小聲抱怨:『他們都不喜歡我,不讓我玩。』
『老年人網絡成癮背後的最重要原因是心理上的孤獨感。』中國人民大學智慧養老研究所所長左美雲教授指出,『身體活動能力受限,加之疫情以來盡可能減少聚集的防疫要求,老年人社交和娛樂活動少,而在線打牌、刷短視頻等網上娛樂,拓展了老人的社會關系、增加了老人的娛樂方式。』
另外,從生理因素來說,隨著身體機能的老化,人體腦結構也會發生變化,人的情緒控制和自我控制能力變差,更容易性情偏執,老人上網往往自己注意不到時間的流逝,等發現時已經過去很長時間。
何阿姨的女兒劉女士也有類似的困擾。身為大學工科教授的何阿姨屬於不折不扣的『高知群體』,最近沈迷於網絡上各種不知真假的『養生知識』,還熱衷於轉發給家人。
『每天除了工作和吃飯,我媽就坐在那裡刷手機。』劉女士苦笑,『萬幸的是她還只是停留在轉發階段,沒把這些養生謠言挨個兒試一遍。』
左美雲表示,老年人的信息素養相對較低,對於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遠不如年輕人,在大數據的圍堵下,精准推送的『算法』讓他們更易陷入『信息繭房』,變得執拗而不自知。
有』度『觸網能保持精神活力
其實,『銀發低頭族』現象絕非偶然。身處信息化時代,老年人上網問題受到更多關注,本質上是因為中老年網民群體大幅增長,這一問題不應被簡單歸咎於老人自身,更不能因噎廢食、否認老年人接觸網絡新事物的意義。
理性看待互聯網對銀發族的影響,關鍵在於把握上網的『度』。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愛表示,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有助於突破傳統空間限制,為實現積極老齡化、提昇老年人福祉創造新的機遇和平臺。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的張奶奶接觸智能手機已有四五年了,最開始是女兒手把手教她如何上網。起初,她用得也不熟練,只勉強會收發微信。如今隨著不斷學習,她儼然已是熟手——從看新聞到刷短視頻,再到手機購物和生活繳費,無一不精。
更令張奶奶高興的是,互聯網拉近了與親朋好友的距離。微信通訊錄裡除家人外,有不少當年的老同學、老同事,逢年過節相互問候,婚喪嫁娶也會通知,張奶奶並不感到寂寞。每每學到新本領,張奶奶都很開心。
或許在年輕人看來,這樣的『探索』簡單得有些幼稚,但對於一位非『互聯網原住民』而言,不斷探索到的新內容能讓她在精神上保持活力。
如今,張奶奶早晚接送外孫女上下學,白天堅持鍛煉身體,抽空研究和探索互聯網這片『新天地』,每天的生活充實而快樂。
『與從不使用互聯網的中老年人相比,觸網老年人社會適應能力更強,與家人、朋友的交流頻率明顯增加。但如果過度使用,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則會抵消掉正面影響,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利。』靳永愛說。
左美雲認為,適當接觸網絡有助於培養老年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可以減輕他們對於『被時代拋下』的恐懼與無助。同時,互聯網擴展了老年人的社交圈,能夠緩解孤獨感,讓老人們找到快樂。而使用智能手機必需的劃動屏幕操作、老年人喜愛的在線棋牌等益智類游戲,讓老年網民們積極動手動腦,客觀上有助於老年人身心健康。此外,蓬勃發展的VR、AI等新技術,在將來甚至可以模擬策馬奔騰、攀爬珠峰等場景,通過高新數字化設備讓老人們感受到『第二青春』。
多方護航老年人融入智能時代
在2021年的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老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近年來網絡和電子產品『適老化』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不要讓老人被智能時代拋棄』成為很多人真切的呼聲。
2021年1月起工信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一年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首批將完成與老年人等群體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115個公共服務類網站和43個手機APP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讓老年人可以用到更多界面簡單、操作便捷的服務產品。
『字大了、功能簡單了,用得更直接、更舒服。』家住湖南的潘奶奶說,在許多應用適老化改造後,確實方便多了,但隨著易用性增長的還有她每天的上網時間。『不管是買東西還是看視頻,都不斷有我感興趣的新東西刷出來,其實有時候也不想一直玩了,但就是有點管不住自己。』
一些APP的適老化大多局限於放大字體、圖標,提高對比度,兼容讀屏軟件等方式,在算法上並沒有太多考慮到老年人的使用特點。
正如某購物APP上線的『長輩模式』,其中依然不乏與大品牌相似度極高的劣質產品推薦、誇大實際功效的廣告,不改變電商營銷的算法,所謂的『老年模式』不僅無法為老人提供便利,還可能成為無良商家誘騙老人購買劣質產品的幫凶。
『企業應加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改進自身算法,在識別到用戶為老人時避免單純的相似性推薦,盡可能避免老年網民陷入「信息繭房」、進而上癮。』左美雲說。
『幫助老年人更好、更正確地使用互聯網,離不開國家、社會、企業和家庭各方共同的努力。』靳永愛指出,企業還可以在自己的應用內加入時間提示功能,老年人使用到一定時間後,自動提示『已使用時間』『請注意』等信息,提醒老人自我調節。同時,政府部門也可以鼓勵社區結合反詐防騙工作,組織老年人安全用網等『乾貨』培訓,幫助老年人更好地使用互聯網,充分發揮老年人用網的正面效應。
左美雲強調,相關部門要做好老年大學的資源投放,通過經濟補貼、榮譽鼓勵等方式,促進老年人積極主動融入社會,減輕他們的孤獨感和不安感。此外,社區應多組織戶外活動、纔藝表演,增強其他文娛方式的吸引力,並加快社會設施的適老化、無障礙化建設,為老年人出門提供便利,讓老年人願意出門、出得來門。(記者黃敬惟譚涵文)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方正:築巢引鳳棲 園區添活力2021/10/29
- 《長津湖》票房超《李煥英》 暫列中國影史榜第二2021/10/31
- NBA球員年收入排名出爐 詹姆斯居首 前十名都有誰?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