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中國答卷2020)【國際銳評】綠色中國的雄心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
2020-12-30 19:04:31 來源:國際在線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若要評選2020年度最熱門氣候變化新聞,9月22日發生的一件大事必定名列其中。這一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期間宣布將提高《巴黎協定》下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承諾力爭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首次為實現碳中和承諾給出明確時間點,是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雄心勃勃』『這是一個驚喜』……在由長期跟蹤氣候變化的國際人士組成的網絡社群裡,對中國的類似評價不絕於耳。

  要知道,與目前大部分做出碳中和承諾的國家相比,中國的經濟增長仍處在上昇期,與碳排放還未徹底脫鉤。從『達峰』到『零碳』,中國實現碳中和願景的時間大約只有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這樣的轉型力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可見一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並非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一個正在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實現全面綠色轉型是內在需求。正如習近平所說,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勃勃雄心,也有實實在在的行動。

  根據中國官方評估,過去五年是中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2019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約48.1%,超額完成原定於2020年實現的碳減排目標。此外,中國連續多年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最大投資國,在全球的佔比自2015年以來一直穩定在30%左右。可再生能源裝機和發電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

  與此同時,綠色經濟在中國大地上展現出勃勃生機,有力證明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完全可以實現生態環保和經濟增長的雙贏。這也為全球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巴西裡約熱內盧州立大學國際關系專家毛裡西奧·桑托羅認為,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投資新科技,讓廣大發展中國家看到發展與環保可以共存。

  當前,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觸發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更大行動力。中國再次站了出來,體現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繼9月宣布『達峰』和『零碳』目標之後,『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被寫入中國未來五年的規劃建議之中;在12月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也被列為中國明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

  特別是在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就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3點倡議,並宣布中國到2030年減少碳排放的一系列新舉措,開啟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國際社會普遍評價中方的倡議與舉措發揮了表率作用,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項重要行動。

  作為《巴黎協定》的促成者與踐行者,中國除了不斷推進自身綠色發展,還積極推動全球低碳清潔轉型。從幾內亞卡雷塔水電站,到阿聯酋的光熱光伏混合項目,中國目前已與全球100多個國家、地區開展廣泛的能源貿易、投資、產能、裝備、技術、標准等領域合作。

  此外,中國還積極融入多邊能源治理,參與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下的能源國際合作。過去五年,中國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率先簽署和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等。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主席卡羅琳娜·施密特評價說,中國在實施《巴黎協定》、促成各國達成共識、共同解決世界氣候問題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根據中國『十四五』規劃建議,未來五年,中國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將取得顯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將持續減少;到2035年,中國碳排放達到峰值後將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可以預見,一個重信守諾的中國,將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腳踏實地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不過,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呼吁,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球行動。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中國說到做到,也期待更多國家行動起來,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國際銳評評論員)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