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移出深山奔小康
2020-08-30 11:24:01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44歲的黃峰想象中的小康生活是『不吃蘿卜菜』。說起這個話題,他笑了:『現在的生活,過去想都不敢想。』

  黃峰是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大竹園鎮七堰社區黨支部書記。這是一個最近10年纔發展起來的移民新區。4000多口人分四期從不同地方搬遷而來。有地質災害避災移民,有生態移民,也有易地扶貧搬遷來的。他們現在和諧地生活在這裡,每天都有七八十人到社區廣場去跳舞。

  黃峰還記得,2003年他第一次聽老支書講建設小康社會。什麼是小康呢?老支書告訴他們,小康就是吃得好、住得好。怎麼纔算吃得好?老支書解釋說:『每天有四菜一湯,菜可不是吃蘿卜菜啊!』在秦嶺深處的安康農村,蘿卜曾經是人們過冬的『當家菜』。

  那時,黃峰是村裡的會計,到2005年他接過老支書的擔子當上了黨支部書記。2010年夏天,村裡發生一次山體滑坡,七堰村在各級政府幫助下,整體搬遷,有了今天的七堰社區。黃峰說,他們的小康生活是『移』出來的。

  移民搬遷是秦巴山區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安康市2011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以來,已經建立了1364個扶貧移民安置點,搬遷群眾26.73萬戶93.78萬人,其中『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10.53萬戶33.52萬人。這些祖祖輩輩散居在山嶺中的人們集中到安置小區,開始了全新生活。

  樓房越建越漂亮,社區越來越好,黃峰和黨支部一班人提出了『五新』的要求。一是產業新,社區建設了5家社區工廠,吸納190多人就業;二是環境新,實現了社區綠化、亮化和美化;三是文化新,原來居民的文化生活就是在家裡看電視。這兩年,社區有了文化廣場,他們經常組織文藝演出、廣場舞,還定期評選道德模范,文化生活更豐富;四是生活新,水電路等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都有很大改善;五是服務新,黨支部要求乾部服務上門,讓群眾『十分滿意』,就是說群眾訴求要在10分鍾內給予答復。

  記者在漢濱區關家鎮小關社區看到,從大山裡搬出不久的人們喜歡坐在單元樓門口,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聊天,有的人吃過飯碗還沒來得及送回。他們都來自一個30多裡外叫姚家灣的小村莊。81歲的張正志老人說,『還是這裡生活好。小區比老家熱鬧得多,在老家時這家看不見那家。現在,大家在一起很紅火』。

  做飯不用柴,吃水不用挑,出門有車坐。他們說,在小區生活要交電費、水費,生活開支看上去增加了,但是在附近的工廠就業,收入也比過去多。鄒武榮是一位83歲的老黨員,他曾經在姚家灣當過15年的村黨支部書記,他說,『當年帶著大伙吃苦受累,就是為了改善生活。現在,搬到移民小區來,算是過上了好日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永剛雷婷)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