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繡』出古都新生活——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北京探索
2020-08-29 12:05:58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題:『繡』出古都新生活——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北京探索

  新華社記者駱國駿、李德欣、王君璐

  『繡花』功夫奔小康,京華大地謀新篇。

  聚焦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北京市落實『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指示精神,以非首都功能疏解為契機,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以『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接訴即辦』機制為抓手,撬動基層治理大變革,不斷提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為構建新時代城市規范高效的基層治理體系、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探索新路。

  這是建設中的溫榆河公園示范區(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

  

疏解整治促提昇騰籠換鳥展新顏

  『這棵大槐樹原來就在我家旁邊,腳下的公園步道以前就是我家。』63歲的沈愛新今年第5次來到溫榆河公園示范區,『月季和百日菊開花了,池塘裡的睡蓮也長出來了,每次來都有新變化。』

  20世紀80年代初,沈愛新嫁到溫榆河畔的朝陽區孫河鄉沙子營村。村裡盛產優質河砂,最多時聚集了30多家砂石廠,1000多人的村子,外來人口超萬人。養殖場、廢品收購站……眾多低端產業讓村莊不堪重負。

  這是建設中的溫榆河公園示范區(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

  2017年開始,北京市全面啟動疏解整治促提昇行動,沙子營村的砂石廠全部關停,低端產業逐步騰退,提前完成大尺度綠化的留白空間,推進溫榆河公園建設加速。

  規劃面積約30平方公裡的溫榆河公園,有京城最大『綠肺』之稱。目前,約2平方公裡的公園示范區已基本建成,一片新景躍然而出:森林、花海、湖泊、梯田,藍綠交織,清新明亮。

  徜徉在溪流淙淙、綠草如茵的公園內,沈愛新不時拿起手機拍攝身邊景色,記錄自己『家』的變化過程。

  『我們搬遷的新家就在公園邊上。』沈愛新說,『這個大公園就是我們老街坊的新天地,綠水青山、藍天白雲。』

  在北京城市核心區,『疏整促』也給古都帶來更多時尚與活力。

  『這是我創作的冬奧會兔兒爺、抗疫情兔兒爺,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年輕人纔喜歡。』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手捧兔兒爺站在小店門前,向來往的游客們熱情介紹。

  小店所在的楊梅竹斜街位於《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13片文化精華區之一的大柵欄片區,是一個有著豐富歷史和文化遺跡的傳統街巷。

  人們行走在北京楊梅竹斜街(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

  『以前胡同裡地面坑窪不平,到處私搭亂建、電線如麻。』張忠強回憶,2010年北京市將楊梅竹斜街選為老城改造更新試點項目後,古老街巷迎來轉機。

  『居民依據自願騰退政策進行騰退,我們對騰退出的房屋進行保護和運營。』北京大柵欄珠糧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策劃總監王文英介紹,越來越多符合首都核心功能定位的特色小店落戶,讓這裡成了文藝范十足的網紅打卡地,久違的古都風貌又回來了。

  今年北京計劃拆違騰退土地4000公頃以上,深入推進基本無違建區、街道(鄉鎮)建設。『疏解、整治、促提昇,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能夠讓大家從身邊感受到,由此能獲得更高的發展質量。』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主任談緒祥說。

  這是建設中的溫榆河公園示范區(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