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提及內蒙古,許多人腦海裡第一時間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卷:草天相接的蒼茫大地、浩瀚的雲海、成群的牛羊……
事實上,來到這片土地,令人駐足的不只有美麗的景色,還有人們的生活。深吸一口氣,草原的清香沁人心脾;側耳去傾聽,幸福的音符四處響起。
慢板:銀發下的笑容
7月19日上午,晴空萬裡。在內蒙古烏蘭察布,陽光灑在察右前旗平地泉鎮花村互助幸福院中。
院落裡,76歲的傅蓉花正在給80歲的田學珍理發,她們的身後,七八位老人不時稱贊一句『顯得更精神了』,笑聲如歌。
『別看她們非親非故,卻像一家人一樣其樂融融。』平地泉鎮黨委書記劉亮介紹,2012年,花村整合資金500萬元,將村裡閑置的小學改建成養老院,把周邊幾個村生活不便的65歲以上老人搬遷到幸福院,分戶生活。同時,幸福院內還配置了文化活動室、醫務室、超市等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日常生活。
現在幸福院入住老人72戶116人,其中貧困戶14戶20人。今年74歲的張德禮和老伴兒,是最早一批入住幸福院的老人。走進張德禮的家中,40多平方米的屋內,火炕、水衝式衛生間、廚房、太陽能熱水器等設施樣樣俱全。
『以前我住在附近村子的土房裡,不僅條件簡陋,而且由於路不好走,出行很不便利。』張德禮說,本以為年紀大了,不能種地了,養老會成問題。可來到幸福院後發現,除了基本生活條件提高了,政府為了方便老人們就醫,還專門把村衛生所建在幸福院。『住這麼好的房子,只用掏個水費電費暖氣費,別提多合算啦。還有鄉村醫生給我們做健康管理,平時生個小病開點藥,都不用出村,還可以享受醫保報銷。』張德禮說。
張德禮閑暇之餘會和老伴兒一起,在門前預留的菜地裡種種菜、養養花。不單是他們,幸福院的家家戶戶都是如此。張德禮笑著說:『我們在這裡,能住好房子,有人給看病,吃穿也不愁。這麼多人生活在一起,每天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這不是幸福,還能是啥?』
從2012年開始,烏蘭察布利用撤並後閑置的學校、鄉鎮辦公場所等現有設置,集中建設生活、醫療、文化設施齊全的『互助幸福院』。采取『集中居住、分戶生活、社區服務、互助養老』的模式,讓農村65周歲以上有生活能力、無生產能力的五保戶、低保戶、貧困戶就近搬遷到中心村的幸福院居住。目前,全市共建成互助幸福院458處,每個鄉鎮最少一處,5萬多名像張德禮這樣的農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貧困老人的住房安全和養老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協奏曲:『社區樂吧』的悠然
邁入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大學西路街道四千米社區乳品廠小區,遠遠便聽到了鳥兒雀躍的叫聲。
循聲前行,一串串掛在帳篷下的彩燈和沒在其中的鳥籠映入眼簾,帳篷下擺放著長條桌椅,周圍布滿各種各樣的鮮花和綠植。旁邊的小噴泉水池裡,幾尾金魚正歡快地游動。這裡,便是附近居民家喻戶曉的『社區樂吧』。
『社區樂吧』的主人,是84歲的老黨員李德生。為了讓小區居民有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他自費出資上萬元,在自家門前搭建起數十米長的『社區樂吧』,並購買電子琴、音箱等設備。每晚彩燈亮起,『社區樂吧』音樂奏響,歡聲笑語間,溫馨祥和。
四千米社區黨總支書記武劍鋒告訴記者,乳品廠小區建於20世紀80年代,屬老舊小區,曾被列入拆遷規劃范圍。拆遷項目停止後,由於缺乏管理,生活垃圾隨處撒落,院內一片狼藉,到了夏季更是臭氣熏天,居民們怨聲載道。
2017年乳品廠小區完成老舊小區改造後,凝聚民心、改造小區環境就成為社區黨總支的首要工作。為滿足居民生活需要,四千米社區黨總支專門騰出一套兩室一廳作為小區支部及居民活動中心。
活動中心建好後,每天都有人來唱歌、跳舞、下棋、練字。很快,這裡就成了居民離不開的地方。武劍鋒說:『現在居民為社區建設出謀劃策。有了群眾的共同參與,氛圍一天比一天好。』
每晚熱鬧過後,李德生總是耐心地對『社區樂吧』進行清潔。他說,作為一名老黨員,就是要人心換人心,切實為老百姓辦更多的好事,『只有居民享受到更多便利,纔能有更好的歸屬感』。
小步舞曲:家門口的幸福
從通遼市區前往科左中旗敖包蘇木紮如德倉嘎查,大約一個小時車程,一路上綠色如歌。穿過大片高標准農田示范區,青貯、玉米、花生……處處是深深淺淺的綠色。楊樹防護林以幾十米的間距,一排排漸次向遠方推開。
紮如德倉嘎查土地富饒,是蒙古族人口聚居的村莊。現在,這裡最亮眼的就是每家每戶生機勃勃、繁茂豐盛的院子。
走進村民白三月的院門,首先會驚嘆於庭院之大。庭院被劃分為3個部分,分別掛著『小田園』『小菜園』『小果園』3塊蒙漢雙語標識牌,對應的區域內或花朵盛開,或綠意盎然。
穿過院落過道,白三月的家也頗為賞心悅目,白色的斷橋鋁合金窗戶,陶瓷地面,布藝沙發搭配碎花針織鑲邊罩子……很難想象她家曾經是貧困戶。
2014年時,她的兒子患上了精神分裂癥,兒媳還被診斷出類風濕和貧血病,加之孫女上學,剩下她和老伴,一下子跌入貧困。
勞動力的缺乏,限制了白三月家的增收渠道,是這個院子帶來了希望。除了依靠政府發放的養老保險、醫療救助金、助學貸款等,這個大院成為她家養牛、種植的場地。2016年,她家通過扶貧救助貸款3.6萬元,購置了帶犢母牛4頭。其餘的地方則分區域種上了李子樹、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她和老伴兩個人管理不成問題。到年底,這個院子幫助增收了26340元。
『從那時起,我家的經濟負擔就大大減輕了。』白三月高興地說。
打院子『主意』的,不只白三月一家,事實上,發展庭院經濟是當地重要的脫貧方式。
『紮如德倉嘎查村民的庭院戶均面積2畝多,但原來習慣粗放,追求大田生產,普遍利用率不高,政府引導發展半畝果園、半畝田園、半畝菜園的「三個半」庭院經濟,下了一番功夫。』科左中旗敖包蘇木黨委書記張偉介紹,這裡的土地非常好,適宜發展種植業,但貧困戶並非隨意種植,而是與全旗的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通過采取企業『訂單式』回收等方式,解決庭院『產銷』問題。
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景的美麗庭院,還吸引來了周邊市民游客,紮如德倉嘎查成為鄉村休閑旅游示范村。科左中旗通過推行『互聯網+農旅』發展模式,探索實施了『親子田園』認養農業體驗項目,開展了『豐庫農旅、廚園生活』等活動,並成功注冊了『豐庫田園』等商標。
從西到東,目之所及,各有各的心之歸所,各有各的期待盼望,每個人的笑容交織在一起,就是草原上最悠揚的樂章。
(本報記者任歡、陳慧娟、高平光明網記者張義文)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香坊區79個垃圾分類投放站昇級 有供暖系統2021/11/01
- 《長津湖》票房超《李煥英》 暫列中國影史榜第二2021/10/31
- NBA球員年收入排名出爐 詹姆斯居首 前十名都有誰?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