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多地雲上過端午!傳統節日如何紮根現代社會?
2020-06-25 15:18:36 來源:中新網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25日電(記者 上官雲) 一年一度,端午佳節又至。它的很多習俗都頗具現實意義,像『避瘟保健』的節日主題,則是提醒人們要注意衛生、預防疾病。

  在傳統習俗之外,線上過端午的理念正在『飛入尋常百姓家』。今年,結合疫情防控需要,北京推出『最是人間好時節』端午朗誦會等八項線上活動;在湖北省秭歸縣開幕的2020年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許多活動也轉移到線上。

  端午節的由來有哪些說法?

  在中國,端午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它的由來,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資料圖:樂平裡上矗立著的屈原雕像。 王康明 攝

  一種流傳比較廣泛的說法,是認為端午節源自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他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之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來到江邊以各種方式憑吊他。慢慢地,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但也有人認為端午節源於『夏至』,比如《荊楚歲時記》提到五月初五日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隋代杜臺卿的《玉燭寶典》則把競渡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

  此外,端午節的起源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也有人認為,它與周代的蓄蘭沐浴有關。

  『避瘟保健』是最早的節日主題

  端午節正處在夏季,天氣炎熱又潮濕,蚊蠅滋生,古代的物質條件和衛生習慣相對比較差,疫病比較容易流行。

  人們發現這一情況後,便有意識地選擇一個時間節點,舉行一些活動來提醒大家注意防病。端午節逐漸成為這個合適的時間節點,『避瘟保健』成為最早的節日主題。

資料圖:民眾在選購菖蒲。 譚凱興 攝

  比如,此時會有不少『避忌』的手段:飲菖蒲雄黃酒、懸艾避瘟等等。民俗專家蕭放說,民間還會用艾草做成人形,懸於門戶之上『以禳毒氣』。

  過去,有的地方也流行『蘭湯沐浴』,有一種說法稱,是用柏葉、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起到衛生保健的的作用。

  另外,端午有取午時水、戴五色線、點朱砂雄黃、兒童穿預防『五毒』侵害的背心等種種習俗。它們幾乎都有著實際的生活輔助意義,因而一度有人將端午節稱為『衛生節』。

  走上雲端:節日也『觸網』

  寒暑相推而歲成。在漫長的時光中,端午節的習俗不斷變化。一些習俗漸漸不再那麼流行,一些新的過節方式也在加入。近幾年,網上過端午變得十分常見。

  隨著互聯網觸角的延伸,各大粽子廠商紛紛『觸網』。粽子是此時必不可少的美食,人們也樂得在網上了解、學習各種包粽子的技巧。

資料圖:2020年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開幕。周星亮 攝

  今年端午節,北京在采取嚴格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推出了『雲彩朵朵』線上八項活動,包括『最是人間好時節』端午朗誦會、『網絡中國節』、『戲裡戲外話端午』等等。

  此外,北京還將組織開展『雲游端午』『雲賞端午』『雲樂端午』『雲話端午』『雲演端午』『雲購端午』等線上六大品類、七十多項重點文化活動。

  前幾天,2020年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在湖北省秭歸縣開幕,根據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今年的開幕式簡化具體流程,並首次采用『現場+雲上』的方式舉行。

  除現場祭拜外,這次文化節活動整體轉到線上,舉辦『雲上端午·詩意宜昌』2020屈原故裡端午詩會、屈原故裡VR雲上端午習俗館、端午文藝作品線上征集等系列活動。

  傳統節日如何紮根現代社會?

  從傳統民俗的繼承到新的過節方式加入,端午節也帶給人們許多節日之外的啟示。

  傳統節日的發展,關鍵在於要讓大家認識到它在文化傳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具體到端午節,蕭放曾提到,首先可以大力恢復其衛生保健的傳統習俗,如清潔環境等。

資料圖:商家正在包粽子,手速快的『高手』十秒內就能包好一個。 呂楊 攝

  實際上,在各式民俗活動中,還可以強調端午節團結社會的功能,利用龍舟賽等集體性的協作與競技的方式,讓大家得到情感交流的機會;或是倡導屈原等歷史先賢愛國愛鄉土的倫理精神,培植與弘揚人們的家國情懷。

  吃粽子也好,網上過節也罷,節日理應回歸百姓生活。蕭放認為,要利用現代媒介,在營造節日環境、共享節日文化的等理念上做適當的社會服務工作,讓過傳統節日成為現代中國人的一種文化享受與生活方式,傳統節日纔能真正在現代社會紮根。(完)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網絡中國節·端午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