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袁思陶、邢賀揚、伊媛) 5月22日,參加2020年全國兩會的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接受新華網文化頻道專訪,就大力推進在線教育、營造全民讀書氣氛、加快推進農村人纔振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等提出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雲
楊飛雲:設立建設國家文化藝術核心圈及文旅中心帶
改革開放以來,文化藝術場所的建設得到快速發展。今天首都文化展館在建設數量、規模水准、展示手段等方面都已達世界領先水平。然而,國家文化職能機構與民間社會文化服務機構共同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場館重復建設、硬件條件與展品等級質量不匹配、品牌影響力不足等問題。當下,需要依循從中央對首都的戰略規劃格局與國際一流文化都市的標准,對已有的文化藝術場所進行整合和提昇,並適時注入時代觀念和社會責任,以加快把首都『四個中心』的目標規劃落到實處。
因此,我建議,在北京長安街沿線設立『國家文化藝術核心圈和文旅中心帶』,充分利用、依托現有文化藝術場所打造國家頂級文旅名片;並以此契機進一步提昇現有文化藝術場館的品質及美學內涵,加快完善現有文化場所的社會功能。

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民族畫院院長王林旭
王林旭:大力推進在線教育,促進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在線教育擺脫了地域限制,各種教育資源通過網絡跨越了空間距離的限制,使學校教育成為可以超出校園,向更廣泛的地區輻射的開放式教育。學校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和教育資源優勢,把優秀的教師、教學成果通過網絡傳播到四面八方,通過對教育資源的共享、共用,從而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在線教育不僅開拓了新的教育模式,促進了教育多元化發展,而且為廣大農村特別是邊遠農村地區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了新方案,創造了新機遇。
當前在農村地區開展大規模在線教育還面臨著許多挑戰。鄉村網絡設施建設和運行保障能力不足,適合農村地區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不足,鄉村師資力量不足、教師網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亟待破解。為此,我建議:一、汲取寶貴經驗,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在線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二、滿足發展需求,增加資金投入,提高鄉村網絡基礎保障水平。三、整合優質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實現鄉村在線教育均衡發展。四、尊重客觀規律,解決後顧之懮,打造一專多能師資隊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協名譽主席馮遠
馮遠:紮實推進和營造全民讀書、全民學習氣氛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役取得重大成果,全國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接近完成和城市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解決了國民溫飽和生活基本保障後,全面提昇國民文化素質,增強人文素質將成為今後相當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
針對國民平均閱讀量普遍較低的現象,我建議教育、文旅等部門聯手,將目前提倡的『全民讀書』『書香中國』等號召,逐步列入機關公務員、國企乾部職工、院校、部隊、社區及新農村居民的季度考評項目當中,輔之以各類群眾性表彰激勵活動,紮實推進和營造全民讀書、全民學習的氣氛,培育全民閱讀習慣的養成,使之最終形成良好風氣。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
潘魯生:啟動『後疫情產品昇級計劃』,發展生產促進就業
我建議,一是發展防疫智能『無人系統』設計,包括公共空間『無人車』等消毒設備、醫療系統智能看護設備、智能語音無觸摸交互設備等,以防疫智能技術設計為抓手,提高設計產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二是發展防疫產品『常態設計』,加強疫情防控相關的常態設備設計,比如日常防疫用品廢棄物的常態化處置設備、公共場所空氣消毒殺菌設備、飲用水的水質監測及醫療污水處置設備等,將以往專業領域的產品設計日常民用領域拓展。
三是發展健康生活方式相關的產品設計,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理念,鼓勵綠色可持續設計,促進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生活產品設計和更新迭代,加強綠色、環保、科技的原創設計,改善生活方式,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和就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
范迪安:用藝術創造的實踐參與『決戰決勝』的偉大斗爭
決戰脫貧攻堅和決勝全面小康是新形勢下的『中國時間』和『中國主題』,也是中國文藝創作的時代主題。『決戰決勝』的目標和任務彰顯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排除萬難、朝向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閃耀著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光彩。生逢這樣的時代之中,我深感作為文藝家應該積極投身時代洪流,把握時代提供的機遇,通過藝術實踐,參與到『決戰決勝』的偉大斗爭中。
基於此,我認為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一是要關注現實、深入生活、貼近人民。只有深入生活,纔能獲得真情實感,找到藝術表現的視角,形成藝術創作的構思。『決戰決勝』不僅需要雄厚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們要讓優秀的藝術作品在凝聚磅礡精神的力量中發揮積極作用。二是要用藝術纔智服務社會,從美麗鄉村建設到建設美麗中國,都需要藝術的營造裝點和提昇,我們要瞄准人民所需、現實所需,把藝術創意設計的著力點更多地導向振興鄉村經濟、活化文化遺產、改善人居環境等方面,讓藝術創意設計在『決戰決勝』中起到活力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赤水竹編工藝傳承人楊昌芹
楊昌芹:加快推進農村人纔振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我國鄉村常住人口約5億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問題的前提,是鄉村振興的根本,當前有幾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缺乏產業支橕,二是缺乏資金支持,三是缺乏人纔引領。
為此,我建議:一是在政策上給予保障。要全力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政策上的銜接,因地制宜,出臺更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優惠政策,讓各地可以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根植於鄉村的特色種養業、傳統手工業、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在資金上給予傾斜。專項資金在適當向貧困縣傾斜的同時,兼顧非貧困地區和已脫貧地區的發展需求,加大對鄉村產業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加財政投入,扶持有發展前景、有特色優勢的產業做大做強,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杆作用,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扶貧和鄉村振興事業。三是在人纔上給予支持。要有針對性地加大對農民實用技術的教育培訓,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要建立用纔、育纔的長效機制,著力解決鄉村人纔流失問題,吸引各類專業人纔、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引導大學生村官紮根基層進一步夯實鄉村人纔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纔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淮劇團國家一級演員陳澄
陳澄:拓展傳統戲曲的『雲端』直播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很多人、很多行業改變了運行軌跡。不少原本在線下開展的工作和活動,都轉換成『雲端』模式,『互聯網+』成為人們生活中尤為重要的形式,傳統戲曲的『雲劇場』『雲直播』也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如今,眾多文藝院團、文藝名家紛紛加入『雲端』直播,不僅體現了非常時期傳統戲曲精品涵養心靈治愈撫慰的社會功能,和文藝名家的情懷擔當,也讓人們看到了互聯網+戲劇所帶來的各種現實可能性。
我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同時也是戲曲『雲端』直播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在完成20多場戲曲直播後,就當下文藝,特別是網絡文藝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新的思考。期待國家文化、文藝主管部門加大頂層設計,積極有效宣傳,致力平臺搭建,關注、扶持傳統戲曲的『雲端』工程,讓更多的傳統戲曲、戲曲工作者借力『雲端』平臺,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綻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畫院院長孔維克
孔維克:科技發展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發展
充分認識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必要性。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橕,居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不僅有利於豐富文化樣式業態、滿足人們多樣化文化需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利於我國掌握文化發展主動權、提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文化與科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先進文化理念是科技創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創新是推動文化產業轉型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杠杆。結合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涵實現現代科技人文精神的溯源,中國之治科技精神的研究與凝練,具有國家戰略的高度和重要的學術性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