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腰包越來越鼓 生活越過越美(新春走基層·算算農家增收賬)
2020-01-28 14:33:36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江蘇宜興市丁蜀鎮湯莊村

  護蘆葦,再現太湖美

  本報記者何聰姚雪青

  江蘇宜興市丁蜀鎮湯莊村,冬日的水鄉,清晨氣溫逼近零攝氏度。穿上潛水褲、戴上皮袖套,村民徐根富跨進齊腰深的泥濘湖蕩。

  『看這蘆葦,都是人工種植的,不光為漂亮,更為環保,用來吸附藍藻、改善水質。』徐根富拿竹竿試了試水深,和大伙踩著沙袋、鐵鏈、竹條,避開尖銳的蘆根和纏繞的枝條,小心翼翼地下湖割蘆葦。

  冬天割蘆葦,是防止乾枯的蘆稈污染水質。『我們要割1300多畝。』老徐介紹,過去收割蘆葦後,農民當柴火用;現在進行資源化利用,乾枯的蘆葦也值錢。

  收割蘆葦,岸上的可以用收割機,灘涂裡的只能用鐮刀。徐根富已參加了5年這樣的『割蘆會戰』。

  從地圖上看,宜興位於太湖上游匯水區,丁蜀鎮這個叫做八房港的地方,就在羊肚狀的灣口。夏季刮東風,漂浮的藍藻『只進不出』,給當地造成很大生態壓力。

  62歲的老徐原是漁民,20歲出頭就跟著父母搞養殖,前些年一年能掙七八萬元。3年前,太湖沿岸上溯3公裡區域治理水產養殖,村裡的漁民也面臨轉型。

  『村裡問我願不願意看護蘆葦。我想,再現太湖美,我們還真得換個活法不是?』如今的老徐,春天巡邏防止有人偷挖蘆筍,夏秋季節打撈岸線上的藍藻,冬天收割和補種蘆葦,平時還從事村莊保潔工作,一年收入10萬多元,『種草管草也能養家!』

  蘆葦收割清理後,運往鎮內一家資源化處理廠。工廠後方的堆場上,近2000噸蘆葦垛經由粉碎、添加藍藻、高溫消毒、菌種擴繁等環節,一捆捆葦稈最終變成一袋袋基質土,用於還田和都市農業的盆栽。

  工廠負責人王力上世紀90年代從事陶瓷化工行業,來錢快但高耗能高污染;2007年太湖水危機爆發,宜興關停小化工;2012年,他開始嘗試農林種植的綠色發展路子,成立了鎮級環太湖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站。王力算了一筆賬:眼下,工廠每年回收蘆葦、雜草、藍藻1.5萬餘噸,加工成基質土約8000噸,按每噸500元左右的市場價,年產值可達400萬元。

  過年了,王力還閑不下來。他蹲在田埂邊捏起一撮土,細細掂量著松散度:『年後,這批基質土要上市,得先進行大田實驗,看是否燒苗。』

  水鄉的冬日,輪割修葺後的蘆葦,不僅是太湖水的『淨化器』,也是越冬鳥的『棲身所』。老徐收起鐮刀一抬頭,白鴿在水上飛翔,紅嘴鷗在水邊嬉戲,還有成群的野鴨,不時出沒在蘆蕩裡。老徐笑著說:『和老本行比,這個新行業有前景,更有希望。』

  天津西青區王穩莊鎮

  興種植,小站稻谷香

  本報記者富子梅靳博

  王穩莊鎮張同忠、張同慶哥倆去年掙錢了,30萬元!

  『早知道小站稻這麼受歡迎,我一開始就不該那麼便宜賣稻谷!』張同忠瞋怪的話裡滿是喜悅。

  王穩莊鎮一半以上面積處於馳名中外的『小站稻』種植區,是天津市西青區10個街鎮中面積最大、農田最多的鎮。

  守著天時地利,前兩年農民的收入卻和農業沒多大關系。

  鎮長楊寶輝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起,釘子產業在這裡興起。鼎盛時大小企業有2000多家,遠近聞名。『制釘子、賣釘子雖然收入高,但污染大、能耗高。這兩年,隨著環境治理持續推進,制釘企業基本都關停了。』

  『農民要增收,離不了農業。』鎮黨委書記張軍說,『鎮上決定集中提昇改造2萬畝高標准稻田,引入中化集團團隊,振興小站稻種植。』

  2018年5月,中化團隊入駐王穩莊鎮。10多個人,對兩萬多畝稻田實行全流程機械化和數字化管理。鎮裡還引進了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高質量稻米加工廠,選種優良品種『天隆優619』,『種、肥、藥』全程可追溯,無縫監管。

  早些年張同忠、張同慶哥倆也開過五金廠,『一年到頭最多也就掙個二三十萬元。』看著村裡規模化種植小站稻,哥倆咬咬牙,去年4月從鄉親手裡租下220畝地,請中化團隊負責技術支持,哥倆專心跑市場。

  去年10月,哥倆的第一茬小站稻收獲。『開始也沒信心,不知道這米人家認不認,沒成想光一塊八毛五一斤的稻谷就賣掉將近10萬斤。』張同忠想起這事就後悔。

  後悔啥?原來好品質自帶口碑,一傳十、十傳百,不少城裡人開著車專門來買脫了殼、包裝好的小站稻。『買的人多了,價就一點兒一點兒往上提,一斤新米的價格從三塊五、四塊、四塊五,最後漲到五塊!』盡管前邊賣賤了,但最後一算賬,還是掙了30萬元。

  『比以前賣釘子一點也不差!關鍵咱還保護了環境,現在那成就感可不一樣。』張同忠自豪地說。

  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天津的主會場就設在王穩莊鎮,2萬畝小站稻浪翻波湧。『我們琢磨著今年在稻田裡養些螃蟹,再多租點地擴大一下種植面積,搞個觀光農業啥的。』哥倆笑得很開心。

  湖南臨澧縣刻木山鄉岩龍村

  種臍橙,換來日子甜

  本報記者何勇

  家在半山雲起處,但有四五米寬的水泥路蜿蜒而上。車到盡頭,一處乾淨小院,便是湖南臨澧縣刻木山鄉岩龍村村民譚大明家。時近年根,進屋便見牆上掛了幾十塊臘肉、臘雞;堂屋正中的火盆裡火苗正旺,映得譚大明臉龐紅彤彤。

  山高地僻,譚大明家過去一直過得很拮據,6口人種6畝田,5畝是荒山地。入贅的女婿前幾年腰椎損傷,做了幾次手術,兩個外孫還都在讀書。

  看別人種柑橘發財,譚大明也跟著種。沒想到,趕上行情不好,柑橘價格跌到一斤只有兩三毛錢,第二年乾脆沒人收,果子爛在地裡。

  老譚正絕望時,中央精准扶貧政策來了。2014年年底,他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怎麼讓老譚脫貧過上好日子?村支書朱良軍一直惦記著,沒事就往老譚家裡跑。

  村裡的能人楊民軍成立了觀亭湖果業合作社,朱良軍就想著讓老譚跟著能人一起乾,『你那麼勤快,肯定能行。』

  2015年,老譚加入了果業合作社。沒想到楊民軍建議老譚乾的第一件事,是找來省農科院的專家,要把橘子樹頭砍掉一大半,換成臍橙樹頭。

  『橘子價格過幾年再上去呢?樹換頭,牢靠麼,能不能活?』老譚一開頭還猶豫,但看了專家帶來的視頻資料,覺得靠譜。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答應村裡第一批給樹換頭的,免費。

  2015年秋季,省農科院來的專家,帶著技術工人,把村裡的500多畝橘子樹、老品種的橙子樹,連同老譚的一起,做了個『高接換頭』手術,把樹冠大部分枝條剪掉,留一根主乾,然後嫁接上新的品種枝條。

  第二年春天,『換頭』的新枝條就發芽吐翠了。老譚心裡也發了『新芽』,他用扶貧政策給的5萬元貸款,又承包了幾畝地,栽種新的橙子樹;和家人一起,每天扛著?頭,拿著鐮刀,到自己的荒山,砍雜木、割荒草,挖樹坑、栽樹苗。在村裡有經驗的大戶帶領下,老譚從一個種稻谷的農把式,變成了果農,剪枝、除草、打藥、生物滅蟲,樣樣精通。

  2018年,橘改橙後的第一批樹,結了4萬多斤橙子。村裡合作社統一收購,不愁銷路,一下賣了8萬多元,光種橙子純利潤5萬多元。老譚第一次賺這麼多錢,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爬上村外的山頭,四面望去,滿山遍野一片墨綠。譚大明說:『我現在種了15畝臍橙,再過二三年全進入高產期,那時日子就美了!』

責任編輯:遲灝
【專題】新春走基層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