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於廈門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介紹模擬失重實驗。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供圖
新華社廈門10月29日電(記者張逸之、喻菲) 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36名健康男性保持頭低腳高的姿勢,不間斷地在床上躺了90天,創造世界上同步化開展人體模擬失重實驗人數的新紀錄,為中國航天員今後太空長期駐留打下基礎。
這項被稱為『地星二號』的實驗全稱為『90天人體負6度頭低位臥床實驗』,是中國空間站任務准備期的一場硬仗。36名志願者全程90天、每天24小時以頭低腳高負6度的姿態完成實驗。
在近日於廈門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介紹,在長期保持臥位姿態時,人體的體液會向頭和胸部轉移,並且腿部骨骼肌肉相應減少了活動和刺激,這與航天員因失重出現的身體變化很接近。
李瑩輝說,通過臥床實驗可以研究太空失重條件下心血管功能紊亂、骨質丟失、肌肉萎縮、內分泌失調等航天醫學問題,獲得長期失重環境對人體影響的數據,並驗證失重防護措施的有效性。
整個實驗期間,密集的測試項目和各崗位工作精確到以10分鍾為間隔來安排,共進行了1萬多次基礎生理、心血管、骨骼、心理測評等相關指標的現場測試與數據采集。這將為航天員長期在軌健康飛行提供重要數據,驗證各項確保航天員健康的防護措施。
李瑩輝說,『地星二號』實驗的實施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臥床前適應測試期15天、90天臥床期、起床後測試恢復期33天,實驗實際周期跨度近140天。目前,該項實驗已進行到起床後測試恢復期。
隨著未來中國空間站建成,航天員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時間可能長達180天,因此必須充分了解長期失重對人體的影響以及現有防護措施是否有效。
此前,中國曾開展過男性30天、45天、60天和女性15天一系列臥床實驗,為歷次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完成提供了科學數據和防護方案支持。
頭低位臥床最早源於上世紀70年代,蘇聯航天員執行完長期航天飛行任務返回後睡眠時常常感覺身體處於向下滑的狀態,研究人員發現,負6度頭低位臥床所引起的生理變化與航天飛行中航天員的生理變化與感受最為接近。
- 北國風情『雙鹿紋玉佩』亮相2019/09/29
- 小型渦噴渦扇發動機相關研發生產基地落戶哈南2019/10/28
- 范冰冰被曝已產子?引發熱議2019/09/03
- 英格蘭妖鋒神球真絕了!原來索帥曼聯真不會用他2019/10/15
- 調查顯示近九成大學生認為清晰的職業規劃有
- 從非遺傳承人到互聯網主播:殘疾人就業『花
- 讓我們一起來回憶 當年你也是這樣看動畫片
- 鄉鎮快遞『最後一公裡』 為何總在『施工』
- 密碼法疊加區塊鏈 中國數字經濟有了『金鑰
- 寧波諾丁漢大學斥資50萬 只為讓四位聽障學
- 專家指出:直播短視頻上癮程度比網游更甚
- 『從陸生到海生』 潛水成90後度假解壓新方
- 5G商用開閘 三大運營商競相『攬客』
- 中國為航天員太空長期駐留開展模擬失重實驗
- 11部門:爭取3到5年遏制農村陳規陋習蔓延勢頭
- 豬肉價格上漲對學校食堂影響如何?市場監管總局回應
- 『海貝思』致東京災民難通行 政府用無人機運物資
- 為平息矛盾 日韓擬就勞工問題創設經濟合作基金
- 菲律賓棉蘭老島發生6.6級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澳乾旱嚴重致大豆產量銳減 大豆價格料將持續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