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汽紅旗工廠技術處維修工人齊嵩宇。本人供圖
【代表聲音】『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昇和促進新興產業發展,這為我們基層技術工人指明了方向。我們技術工人要立足崗位、踏實肯乾、努力創新,弘揚中國民族汽車品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汽紅旗工廠技術處維修工人齊嵩宇
1994年,從技校電工電子專業畢業的齊嵩宇進入中國第一汽車集團。他做技術工人的『小夢想』是從紅旗轎車生產線開始的。
作為與共和國共成長的民族品牌,在那時,『紅旗車』有『國家禮賓車』的美稱,它頻繁亮相國家外事活動,成為展現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嶄新名片。
『在老百姓心裡,「紅旗車」是「國車」。我能去造「國車」,是全家人挺自豪的一件事情。』剛進工廠,齊嵩宇瞧著滿車間的先進設備『心紅手癢』,總想找機會把這個『金剛鐵臂』的大家伙拆解明白,一探究竟。
每天下班,等到工友們都依稀散去,車間裡的備用生產線就成了他一個人的『實驗場』。他邊溫習白天師傅教授的實操知識,邊『啃』書本鑽研專業理論書籍,自學汽修機械設備的拆裝、維修和保養。
齊嵩宇對汽修工作的熱愛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為了節約時間,他經常整晚『泡』在車間。餓了,就在維修間煮面條湊合一頓。次數多了,工友們開始打趣他,送他外號『面條齊』。
但是,有人就看中了他這份勤奮苦練的韌勁兒與耐勁兒。
工廠裡一位擅長電動機的老師傅願意為齊嵩宇這碗面條『加點料』,原本不收徒的他對齊嵩宇傾囊相授。在老師傅手把手的指點下,齊嵩宇用了短短一年時間就基本掌握了整條焊裝線設備維修的全套技能。
『越是往裡鑽,就越覺得裡面有門道。』齊嵩宇不滿足於現狀,他主動請纓學習更有難度的機械加工大型生產設備。七年間,他像『全科醫生』一樣為車間的39臺設備『問診把脈』。
2002年企業改革,齊嵩宇所在的車間整體外遷成立新廠。『你業務能力強,要是能跟著我們去新廠,那廠裡的設備就有保障了!』新廠領導再三向齊嵩宇遞出『橄欖枝』,可他次次婉言謝絕,『設備壞了我可以去支援,但是絕不能離開主機廠,不能離開我們紅旗實驗基地。』
留在『紅旗』,齊嵩宇必須轉崗,從維修工到更基層的一線,做紅旗牌轎車車身的焊接操作工。
『你願意?』領導向他征求意見,工友投來意外的眼光,齊嵩宇沒有半刻猶豫,『我願意!我剛28歲,身體好不怕累!』
一上崗,齊嵩宇便發現了工人操作電焊的漏焊問題。『漏焊會造成車身異響甚至斷裂,直接威脅駕乘人員生命安全。』這些被老工人疏忽或者不在意的『小問題』,在齊嵩宇心裡成了『大麻煩』,『學過這麼多年的設備,我得想一種辦法讓它不漏焊!』
於是,一場『自我創新』的小發明開始了。齊嵩宇自掏腰包買了電路板等工具進行研發。三個月後,他的第一個集檢測、報警、回傳功能的專屬發明——電子漏焊監控器研制成功,基本解決了點焊漏焊問題。
『小發明』在車間一露臉,工友們立刻圍過來贊不絕口,『你這個東西好啊!』外國專家來廠裡調研,也對這項創新技術挑起了大拇指。為此,工廠專門拿出科研經費支持齊嵩宇深入研究,並將幾百套設備全部投入到生產一線。
2004年,齊嵩宇憑借這項發明獲得了自己的第一個國家專利,並榮獲首屆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獎三等獎。
2009年,他研發的『電阻點焊工藝質量自動監控技術』項目正式定型。這項對開焊和漏焊進行檢測、分析和預警,將采集到的數據通過網絡互聯,提供給維修人員最終實現智能化預防性維修的技術,填補了世界汽車行業在線治理車身點焊漏焊、開焊問題的空白。
25年來,齊嵩宇一直堅守在紅旗工廠。他立足崗位、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從基層技術工人,成長為一汽集團公司的高級專家、首席技師。他有著濃厚的『紅旗情懷』,陪伴紅旗經歷低谷,迎來創新轉型。
近年來,紅旗正在努力拓展能源和車聯網的技術研發,大力推進民用轎車市場。齊嵩宇就是改革創新的『探路者』,『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改革還有一線生機。一汽的改革是與紅旗文化相匹配的改革。迸發了人的熱情,紅旗人始終有著一種信念,就是要振興紅旗。』
今年兩會,齊嵩宇聚焦『車聯網』技術。他建議國家主導建立高精度的國家電子地圖,為未來的車聯網以及無人駕駛提供導航支持。
同時,他建議國家制定統一標准。『車聯網涉及大量傳感器技術、終端和與終端連接的制造和研發。』齊嵩宇表示,只有各車企統一標准,纔能最終實現車與車、車與人、車與路以及車與雲端數據的互聯。
『車聯網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誰先介入誰就佔有先機。』齊嵩宇認為這是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我們把這個技術搞出來,可以輻射整個東北三省,助力東北經濟發展。』(中國青年網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劉尚君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