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國家級非遺『端鼓腔』後繼乏人 傳承人盼培養專業人纔
2019-02-17 16:04: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孫宏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端鼓腔』表演。東平縣漁家端鼓腔文化戲社 供圖

  (新春走基層)國家級非遺『端鼓腔』後繼乏人傳承人盼培養專業人纔

  中新網山東東平2月16日電 正月新春,在山東東平,錯峰出游與觀賞演出的游客仍絡繹不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端鼓腔』成當地節慶演出『主角』,但其仍面臨知名度小、傳承人少、年輕人對其接受度不高等發展難題。

  『張口別罵年尊老,抬手別打少年人。罵了年老折陽壽,打了少年結冤仇……』16日,在東平縣漁家端鼓腔文化戲社,端鼓腔傳承人丁立新打起圓形羊皮鼓,放聲高唱,柄部鐵環叮當作響。

圖為端鼓腔傳承人丁立新及其團隊。 東平縣漁家端鼓腔文化戲社 供圖 攝

  『最初,端鼓腔的唱詞類似於古代巫師祭祀念的咒語,不好記。』丁立新說,其唱詞流傳千百年,並無文字記載。全靠當地漁民祖祖輩輩口傳心授。唱詞需死記硬背,羊皮鼓轉幾圈,垂環搖動幾下,都有講究。『不論是學習唱詞、動作,還是化妝、打鼓,都需下苦功夫。』

  丁立新表示,現在,年輕一代學習端鼓腔的人甚少。再加之漁民的居住地點多且不固定,老藝人生活區域比較分散,組班唱戲多有不便。而且,多數老藝人已年過花甲。『若不對端鼓腔進行搶救與保護,會出現後繼無人的局面。』

圖為端鼓腔傳承人丁立新及其團隊在湖邊表演端鼓腔。 蘇本善 攝

  『與其他地方戲相比,端鼓腔的伴奏樂器較為單一,易於學習掌握。』丁立新介紹說,其演唱調門適合一般人,且對演出場地要求不高,演出時樂隊和演員可隨時交流互動。

  丁立新希望端鼓腔從『敬神』的狀態解放出來,並融入現代表演元素。通過建立專業團隊等方式,培養專業人纔,以讓更多人了解與喜愛端鼓腔。

  2007年,丁立新成立了東平縣漁家端鼓腔文化戲社,現戲社有三十餘人,每周平均有三場演出。除此之外,其團隊還參與公益演出及送戲下鄉活動等。全年約演出二百場。

圖為端鼓腔表演伴奏樂器羊皮鼓。 蘇本善 攝

  記者了解到,『端鼓腔』又名『端舞戲』『端公戲』,其流傳於漁民集中生活的河、湖、海沿岸,傳入東平已有百年歷史,原是為敬河神,現為漁民慶賀豐收、婚娶壽宴、續家譜等活動中的『表演常客』。

  『過去,漁民常年忙於水上捕魚,生活單調。身乏體倦時,哼上幾句端鼓腔,消解在水上生活的煩惱。』東平縣宣傳部副部長尹燕勇說,現在,人們常在節慶之時演唱,以豐富業餘生活,淨化心靈。

  據尹燕勇介紹,端鼓腔的曲目來源於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共有五十餘個,代表性曲目有《劉文龍趕考》《十二小樣》等。其唱腔包括七字韻、十字韻、疊斷橋、榔頭調等,主要伴奏樂器為羊皮鼓。

責任編輯:遲灝
【專題】新起點新征程——媒體新春走基層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