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到了正月初六,許多人已踏上了或即將踏上返程的路途,『朋友圈攝影大賽』卻依舊在持續。除了旅游風景照,『春節後備箱攝影大賽』也拉開了序幕,各式各樣被塞滿的行李箱、後備箱的照片佔據了C位。
看網上流傳的行李箱、後備箱照片,不僅有零食、水果、特產,還有蔬菜、大米,甚至養了一年的老母雞。『爸媽給准備的後備箱』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量多——饅頭論袋、雞蛋論筐、蔬菜論畝、水果論箱……

用『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裝不下的』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可謂是充分利用了所有空間。
每當離開家鄉,告別父母,一包包裝滿行囊的『土特產』幾乎成了全國父母給孩子的標配。
說實話,在物流、交通如此發達的今天,父母給塞的這些物品在電商平臺幾乎都可以買到。如果需要,手機上下個單,最快第二天就能送到家。這恐怕也是個別年輕人『埋怨要背那麼重的東西回去』的原因。
其實,包括我在內,每次離家前,媽媽都會讓我帶這帶那,我每次都說『太沈了,不拿了。』但每次到了目的地整理行李時都會發現許多媽媽偷偷塞的東西。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漸漸讀懂了『塞滿行李箱』背後的愛。

滿載的行李,凸顯的已不是這些物品本身的價值,而是沈甸甸的舐犢之情。
有一種愛叫『父母裝的行李箱』,有一種執著叫『爸媽覺得你的行李箱還能塞』。
雖然這樣的場景,我們每年幾乎都會看到,但每一次又都被這些塞滿的行李箱深深打動。
『父母裝滿的後備箱』之所以引發共鳴與共振,就在於它觸碰了人們心底裡關於親情、關於團圓的最柔軟的地方。盡管山水阻隔,以血緣為核心的傳統家庭觀念就像一根天然的紐帶,父母的心中永遠為孩子們留下了一個重要位置。

這也讓我們看到,在復雜多變的時代,依然有些東西是不曾改變的。不論是『母親千裡送藥』,還是『父母掃雪送行』,抑或『爸媽裝的後備廂』,飽含的都是家人們對孩子們朴實、厚重的親情。
但親情從來都不是單向的,雙向互動下的親情纔更有品質。這就要求年輕人在享受親人們無私的愛的同時,也給予他們更多的愛與關心,不僅是物質世界,還有精神世界。
拖著沈沈的行李箱,帶著滿溢的愛,這將是我們啟程的最大動力。(郭慧岩)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全省首推 哈經開區、平房區發布首批『免申即享』事項清單2021/08/19
- 牛!小伙推倒2萬多張多米諾牌再現38個奪金時刻2021/08/10
- 32支球隊參與北京首屆『社區杯』八人制足球賽決賽階段角逐202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