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新春走基層 人和家順事事興
2019-02-10 10:05:14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月9日,人們參加地壇春節文化廟會。春節期間,大批市民和游客來到北京市東城區地壇公園參加地壇春節文化廟會,感受傳統文化,體驗濃濃年味。
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阿妹戚托小鎮的新生活

  本報記者萬秀斌黃嫻程煥

  阿妹戚托,一種貴州彝族傳統舞蹈的名字。

  貴州晴隆縣三寶鄉,是個彝族、苗族聚居的山鄉,人口不足6000,近六成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是貴州20個極度貧困鄉鎮之一。整鄉搬遷!2016年,貴州省委、省政府作出決定。三寶鄉搬遷群眾在縣城的安置區,取名就叫『阿妹戚托小鎮』。

  村民向新市民角色轉變

  紅牆灰瓦、花窗雕欄,一棟棟特色民居依山而建。敲開一戶人家,75歲的高國雲和老伴正打掃衛生,明淨寬敞的二層小樓裡,家具家電一應俱全。

  『不會用電磁爐和抽油煙機,馬桶用不習慣,出門不認路……』去年9月,高國雲一家從山村搬到縣城,老兩口有些無所適從。

  『搬出後的問題不比搬遷本身少,關鍵在於讓老鄉認可新身份,盡快融入新環境。』三寶鄉黨委副書記柏楊牽頭成立新市民服務中心,專門協調解決搬遷群眾的各種難題。

  柏楊向記者展示了一張藍色卡片,正面印有搬遷群眾的照片和個人基本信息,背面則印著『黔西南州新市民居住證』10個字。『有了這個,老鄉們不僅可以享受城鎮居民同等政策待遇,老家土地山林等權益也能繼續保障。』

  『學校就在馬路對面,小孫子再也不用摸黑趕路上學;去醫院方便,看病買藥花不了自己多少錢……』適應一段時間後,高國雲和老伴對新家園的好感與日俱增。老人笑道:『現在天天都能洗熱水澡,再回去怕是不習慣了。』

  創造家門口就業機會

  柏楊介紹,三寶鄉45歲以上的村民,許多人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晴隆縣在小鎮設置就業創業中心,通過推薦就業、開放公益性崗位等方式,確保每戶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

  『招熟練車工150名,保底收入2000元。』距小鎮不到500米,一家對口幫扶的服裝廠打出招工標語,應聘者卻寥寥。『老鄉們缺乏專業技術,也適應不了企業管理約束。』企業負責人李志彩有些無奈。

  『首先要幫他們樹立就業觀念。』在新市民服務中心,記者翻閱了幾本勞動力培訓管理臺賬,按養殖類、刺繡紡織類、建築類等行業,詳細記錄了全體人員的就業狀況。柏楊說,通過建立跟蹤統計臺賬,能及時全面掌握就業意願,方便分門別類開展專項培訓。

  33歲的肖留芬一直隨丈夫在河南務工,這次回來過年,她參加了幾場刺繡培訓班,對掌握這門新技能信心十足。『在縣城有房子住,留下來上班還能照顧老人孩子。』

  產業配套齊步走

  『十三五』期間,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計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3.85萬餘人,接近全州總人口的1/10。三寶鄉易地搬遷工作去年初就開始了,目前已有4228人領到新房鑰匙,2600多人在縣城過上了新市民生活。『不只是建設安置點,還要致力於提昇遷入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黔西南州委書記劉文新說。

  在小鎮附近,一片佔地350畝的產業園已見雛形,電商物流、服飾鞋帽加工、農產品加工等六大功能區完成規劃,一批企業即將入駐。三寶鄉小伙柳仕鴻說:『過完年我的廠子就搬進園區,解決100個老鄉就業不成問題。』他與人合伙辦了個廠,生產彝族傳統服飾。『產業園的廠房5年內是免租金的。』

  2017年,三寶鄉整合扶貧資金,在乾塘村上馬一個林下養雞項目,並配套雞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25歲的苗族姑娘陳紅珍帶著父母和幾個老鄉紮根大山,一年內出欄2萬多只『溜達』雞,創造利潤15萬元,並將其中65%分紅給村裡的貧困戶。

  『人搬走了,產業還可以繼續開發,貧困戶在城裡也能領到分紅。』三寶鄉副鄉長吳信學介紹,整鄉搬遷後,三寶鄉人地矛盾得以緩解,鄉裡充分利用生態優勢,天麻種植、生態養殖等產業開始紅火起來。

  菜場寬敞乾淨了

  本報記者賀林平

  被單位外派半年的施康華,發現家門口那個開了多年的『馬路市場』不見了。

  『搬裡面去了,又寬敞又乾淨。』循著鄰居的指點,施康華走進緊挨路邊的『新北肉菜市場』。市場裡的水泥地乾淨平整,一個個檔口整齊排列。

  就在不久前,廣東廉江市東聖路上的馬路市場還是城市管理的盲點,周邊居民苦不堪言:不到10米寬的路面被流動攤販佔滿,隨意丟棄在路邊的垃圾有半尺厚,攤販和行車因剮蹭矛盾糾紛不斷。『以前也花過大力氣整治,可收效甚微。』廉江市羅州街道黨工委書記李輝說。

  路邊廉江市物資總公司大院裡,收到了一份市委組織部的文件。『市裡要在城市社區推行區域化黨建,黨員到所在的新北社區報到,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參加社區每月一次的聯席會議。』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廖傑通知大家。

  馬路市場的議題,在社區第一次聯席會議上就被正式提了出來。『老廖,你們物資公司就挨在路邊,裡面那個院子空了好多年了吧,正好用來建一個新市場。』新北社區黨支部書記葉文提議。

  『好是好,可我們沒有管理市場的經驗啊!』『進市場,要交攤位租金,商販肯嗎?』『給攤位辦證的問題,怎麼解決?』面對廖傑的問題,各個成員單位群策群力,想起了辦法——社區內的工商所主動為商販辦證開闢『綠色通道』;市場的日常運營,由社區招聘專門人員管理……

  2018年11月8日,新市場正式開業,72個檔口搶訂一空。『有固定檔口,接水通電,不用再日曬雨淋。』商戶餘愛華如今安心又舒心。

  『我們探索區域化黨建,就是要以社區為龍頭、以機關企事業單位為骨乾,整合資源,形成解決民生問題的合力,把過去「各家的孩子各家抱」變成「大家的孩子一起抱」。』廉江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留霖說,目前區域化黨建已全面推廣到全市3個街道、15個城市社區,一個個困擾市民多年的頑疾得到解決。

  福利院裡幸福年

  本報記者韓俊傑

  大年初一,分別在合肥、天津和西安上學的三位小姐妹胡愛琴、林泉葉和周昌素回到了她們共同的家——安徽寧國市社會福利院。為了迎接孩子們回家,福利院院長鄭志芳為孩子精心布置了房間。

  『叔叔好,祝您新年快樂!』進入三人的宿捨,25歲的胡愛琴熱情地同記者打著招呼,而自信的笑容也洋溢在21歲的林泉葉和22歲的周昌素臉上。三位小姐妹中,胡愛琴是盲人,林泉葉和周昌素則是聾啞人,她們小時候就被送到福利院,並在這裡生活了20多年。

  『你在想什麼呢?』胡愛琴通過手機語音發微信給周昌素,語音自動轉化成文字出現在小周的手機上。『我想說祝你新年快樂!』小周將文字打出來,再轉化成語音以便胡愛琴識別,三個姐妹之間就通過這種方式交流。而更讓人欣慰的是,三位姑娘各有所長:胡愛琴喜歡唱歌,林泉葉擅長素描,而周昌素則是剪紙高手。『福利院裡的剪紙,幾乎都是出自周昌素之手。』鄭志芳說。

  在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學習按摩10餘年後,胡愛琴已經具備了回歸正常生活的條件。鄭志芳說,福利院不僅要把孩子們培養成纔,還肩負著安置他們生活的責任。『不久前,已經有一個孩子從福利院出嫁,組成了幸福的家庭。』

  87歲的郭尚賢老人在屋裡悠閑地看著電視,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郭大爺原本是流浪乞討人員,家裡沒有親人。隨著國家救助體系不斷完善,老人從救助站轉到福利院。如今,福利院老年公寓裡不僅生活設施一應俱全,而且還有專人陪護,讓老人沒有後顧之懮。

  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寧國市福利院還從世界銀行獲得折合人民幣4000萬元的低息貸款,寧國市政府又配套1280餘萬元用以籌建醫養結合項目和標准化研究與推廣中心,以推進優質醫療資源進駐養老公寓,為特殊群體提供醫療服務。

  過節就在崗位上

  本報記者申少鐵

  一夜北風緊,氣溫驟降。初三上午9點記者來到湖南省邵東縣人民醫院采訪。此時的醫院門診大廳滿是排隊掛號、買藥、繳費的患者和家屬。

  記者來到兒科門診室,門口坐滿了帶孩子看病的家屬。走進醫生辦公室,3名醫生正在埋頭寫病歷,兩名值班醫生在叮囑患兒家屬。

  『春節期間,我們兒科一區全體醫生放棄休假,正常上班。這幾天一共收治71名患兒。』兒科主治醫師劉明說,去年入冬以來,天氣多變,此前持續一個多月的陰冷雨雪天氣給流感的產生提供了條件,患兒較往年增加。

  劉明今年又放棄春節休假,主動要求到病房值班。劉明表示,對於兒科來說,今年春節就是一個『忙』字。

  大年三十中午,劉明收治了一名1歲的患兒。患兒患有腸炎,脫水嚴重。患兒入院前嘔吐了兩天,導致嵌頓疝。劉明請來外科醫生進行復位治療。該外科醫生由於平時很少治療兒童,一時有些猶豫。在劉明和其他兒科醫生的鼓勵和協助下,該醫生成功實施了復位治療。下午,患兒的病情就明顯好轉。

  大年初一白天,入院患兒明顯減少,醫生們總算松了口氣,可是晚上的患兒數量激增。『初一晚上接診14名患兒,整晚精神都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值夜班醫生尹葛靜說。

  兒科護士岳思說,她大年三十在醫院值班,家人為了能與她一起過節,特地將年夜飯改在早上吃。

  為了保障群眾就醫,邵東縣人民醫院要求科室實行雙班制,增加醫生看診;要求科室主任和骨乾醫師必須保持電話24小時聯絡暢通,隨時待命。

  保潔員王繼保

  有事互相搭把手

  本報記者龔相娟

  清晨6點,天還沒亮,大保就在路上忙活上了。

  大保,本名王繼保,在天津和平區南營門街道當保潔員,一乾就是30多年。

  回保潔隊之前,大保還要趕回家一趟。『媳婦兒腿腳不利索,我得備著飯,再給鄰居送一份,老劉半身不遂。』

  老劉是大保2011年住院時認識的病友。出院後老劉找房子,正好大保旁邊屋子還閑著,當天就幫他搬了一晚的東西,兩人成了鄰居。房子原是倉庫,在大保每天負責清掃的小區。

  自己不富裕,還要照顧鄰居?『看著別人有難不幫,心裡不忍啊!』

  老劉要出門,三四裡地的距離,大保用手推車送他過去;鄰居要搬家,大保忙前忙後,大娘要給錢,他轉身就走了。

  大保老說,『就是搭把手的事兒。』

  2015年,大保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民工』。去年,大保注冊成為和平區的一名志願者。『有錢出錢,沒錢出力,有事互相搭把手。』

  呼和浩特市新城區

  新設備上路環衛工減負

  本報記者丁志軍

  大年初一,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新上崗的掃地機器人成為一道風景線。

  身高90厘米,體重50公斤,體態圓圓,憨厚可愛。記者在雙擁路見到一臺機器人,由東向西慢慢『走』來,身後是負責操作的環衛工人。只見機器人揮動前面兩把刷子,快速把垃圾吞進了肚裡。

  『這小家伙可能乾了,一個人八小時乾五個人的活。操作起來簡單方便,這個春節我們工作負擔輕多了。』負責操作的侯師傅開心地介紹。

  呼和浩特冬季十分寒冷,隨著城市發展規模的擴大,環衛工人承擔的任務也在增加。為此,相關單位積極引進新設備,一方面改進環衛作業模式,一方面關愛環衛職工。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網絡中國節·春節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