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新疆醫科大學心血管內科:『培養紮根邊疆的醫學人纔』
2018-12-17 12:26:18 來源:新疆日報  作者:王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第二住院大樓的一間病房內,何秉賢(右二)正在查看住院患者的恢復情況(資料圖片)。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62年前,在黨中央毛主席的關懷下,新疆有了第一所醫學高等學府——新疆醫學院(現新疆醫科大學)。從此,新疆各民族學生在家門口就可以接受醫學高等教育。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新疆醫學院被授予西北地區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即自治區第一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心血管內科博士點)。

  新疆醫學院成立之初,上海中山醫院的汪師貞和蘭州醫學院的何秉賢主動請纓『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成為新疆醫學院第一批援疆人纔,也成為後來新疆醫學院心血管內科博士學位點的締造者、博士生導師和學科帶頭人。

  如今,在新疆醫科大學,已經87歲高齡的何秉賢教授仍是一位響當當的『明星』式人物,雖然年事已高,他卻堅持坐診,奮戰在第一線。退休不退崗是何秉賢多年來一直秉持的職業精神,每周上兩次特需門診,有很多就診者慕名而來。

  從最初設立心血管內科博士點到今天,何秉賢已經記不清自己帶出了多少位博士生。他自豪地說:『走到哪都有我的學生,是我這輩子最驕傲的事。』

  從帶第一批博士生以來,何秉賢就時常告誡學生:『在新疆做研究,一定要結合新疆實際,立足腳下這片土地。』他經常帶著學生深入南北疆基層開展調研,發表了多篇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出版了多部著作。

  對於何秉賢來說,無論是行醫看病還是傳道授業,曾經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語言障礙。『以前少數民族群眾的普通話水平不高,溝通不暢直接影響到對患者的診療。』何秉賢回憶道。

  為了攻克語言關,何秉賢利用外出巡診與少數民族群眾交流及閑暇時間自學,熟練掌握了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提昇了診療的准確性。由於心血管研究文獻資料主要是英文,面對少數民族學生英文水平不高的問題,他還主動當起了英文老師,在工作之餘幫助學生學習英文、翻譯資料。此舉讓少數民族學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昇。

  何秉賢從事心血管研究60年來,獲得了業內許多國內外獎項。在沒有心髒超聲檢查技術的當時,他第一次開展了心導管等檢查技術;經過不斷摸索,他為患者成功安裝了新疆第一個起搏器……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出眾的科研水平曾引來內地高校及海外機構拋出的『橄欖枝』。面對高薪和豐厚的物質誘惑,何秉賢從不為之所動,他說:『我所做的一切不為名利,只想實實在在為新疆各族人民的健康作點貢獻。』

  在汪師貞和何秉賢教授的培育下,新疆第一個博士學位點培養的博士畢業生,早已成為各地各醫療機構的專家、骨乾。如今,汪師貞教授已故去,但新疆醫科大學心血管團隊傳承老一輩學者『紮根邊疆、奉獻邊疆』的優良傳統,用愛服務著邊疆人民的健康事業。

  『博士生培養初期,科研基礎比較差,科研人纔也比較匱乏。為了給新疆培養醫學人纔,學校采取與日本大學醫學部合作的方式培養博士,可以說為新疆醫學發展開闢了一條新路。』1990年考上新疆醫學院心血管專業博士的馬依彤回想起自己當年求學的經歷十分感慨。

  馬依彤是早期到日本大學醫學部學習的博士生,也是新疆高校培養並留在新疆工作的第一個博士,師從汪師貞教授並留校任教。如今已經是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心髒中心主任的馬依彤在心血管研究領域碩果累累,他從前輩手中接過了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大旗,所帶領的團隊把『為新疆培養優秀的心血管優秀人纔』作為教育的目標。馬依彤說:『我們這一代人是站在前輩肩上,再向前邁進。』

  馬依彤在學術及醫學上的造詣深厚,在心血管內科領域享有很高的聲望,在新疆率先引進並推廣了心血管疾病診療等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新技術,填補了新疆醫學領域多項空白。2011年,經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管理委員會審定,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髒中心被評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在西北地區名列前茅。

  『是新疆培養了我,我要盡自己所能,讓新疆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出疆就享受到國內一流醫療服務。』馬依彤說。

  今天,新疆醫科大學向著國內同類院校先進、中亞一流、國際有一定影響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醫科大學的目標邁進。自第一個博士點設立以來,目前已擁有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共培養出千餘名博士畢業生,分布在天山南北,為自治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責任編輯:王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