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2月11日電(記者蔣芳、邱冰清) 外國人對南京大屠殺事件認知情況調查、日本731部隊軍醫博士論文研究、臺灣地區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史、性別視角下的『慰安婦』問題……國家公祭日前夕,多場南京大屠殺史學相關研討會在南京舉行,跨學科、跨國界成為關鍵詞。
以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為標志,這段歷史成為世界記憶的一部分。近年來,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注重『走出去』與『引進來』並重。2018年,《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赴白俄羅斯、捷克等國展出,通過當年身處南京的歐美人士的日記、書信、文件和影像等,展現如山鐵證。2017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設立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迄今已吸引了14批次、30多個國家的400多名外國學生參加研修。
『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與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傳播學等跨界融合,開展國際合作已成為趨勢。』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
近日在南京舉行的『歷史·和平·發展——多元視域下的日本侵華與南京大屠殺研究』學術研討會上,80多位專家提交了一批最新研究成果:日本滋賀醫科大學名譽教授西山勝夫從日本軍醫的博士論文研究入手,發現日本醫學醫療界對侵華戰爭尤其是731部隊的戰爭輔助;臺灣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學者郭冠佑通過對多位逃難至臺灣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采訪,證明應激創傷對個體影響的相似性與長期性;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跨文化與宗教研究系研究員何銘生,則將辛德貝格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為中國平民建立避難所的義舉,與丹麥抵抗德國佔領運動的領導人進行比較研究。
『我們每年將拿出約30個課題,吸納更多學科和國家的學者參與。』張建軍說,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社會認知度和傳播范圍,紀念館正在構建學術資源平臺,建成後將免費開放,屆時珍貴館藏史料將為各國研究者提供服務。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