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西藏米林縣的綠色富裕路
2018-12-09 10:13:11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米林縣南伊溝美景(9月27日無人機拍攝)。

  雅魯藏布大峽谷、南迦巴瓦峰,是西藏林芝市米林縣響當當的名片。每到旅游旺季,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基礎薄、發展慢曾是這裡的真實寫照。如今,米林縣正滿懷信心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攝

  新華社拉薩12月8日電 題:西藏米林縣的綠色富裕路

  新華社記者王艷剛

  雅魯藏布大峽谷、南迦巴瓦峰,是西藏林芝市米林縣響當當的名片。每到旅游旺季,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

  米林縣城一角(11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攝

  基礎薄、發展慢曾是這裡的真實寫照。如今,米林縣正滿懷信心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曾經的『要飯村』成為人均收入全縣『第二名』

  從林芝市區出發,沿著盤旋曲折的沿江公路,順雅魯藏布江蜿蜒而下,行駛100公裡後到達米林縣派鎮索松村。

  索松村坐落著當地頗有名氣的公尊德姆農莊。這裡環境幽雅、風景秀麗,與南迦巴瓦峰隔江相望,是拍攝雪山全景與江中倒影的最佳地點,也是雅魯藏布大峽谷景區住宿、餐飲、休閑的最佳場所。

  走進公尊德姆農莊,『80後』創始人德吉旺姆正在為游客准備晚飯。農莊有73間客房,從今年3月開始營業,農莊經常『一房難求』。

  南伊珞巴民族鄉的珞巴族群眾在合影(9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攝

  德吉旺姆從小家境貧困,父母離異,家裡9個孩子全由媽媽一手帶大。14歲,她就和母親用家裡僅有的260元錢在村民的幫襯下籌辦了全村第一家小商店。

  2016年,在外闖蕩多年,當過茶館服務員、開過商店、做過農產品收購、攢下了一肚子生意經的德吉旺姆回到索松村,發現雖然村子處在旅游觀光的極佳位置,但因為沒有把旅游服務搞起來,留不住游客。

  德吉旺姆找到村委會,提出開辦生態觀光農莊的想法,得到村裡的大力支持。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德吉旺姆出資佔股25%,村裡佔股15%,其餘60%股份分給村民。『僅靠接待游客,村民的收入今年就能翻一番。』德吉旺姆說。

  公尊德姆農莊創始人德吉旺姆(前左二)給客人看手機裡的南迦巴瓦峰美圖(9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攝

  如今索松村,村民自發辦起的家庭旅館就有28家,旅游業成為當地群眾的重要收入來源。

  『以前縣裡最窮的就是索松村,男青年討不到媳婦,很多人窮得出去要飯,現在索松村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縣裡第二名。』米林縣縣長纔旺尼瑪說。

  交通通,一通百通

  『索松村的變化是米林縣的一個縮影。旅游業的發展改變了米林人民的生活。但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完善,沒有便利的交通,游客怎麼會來呢。如今的米林,交通通,一通百通。』纔旺尼瑪說。

  南伊珞巴民族鄉群眾用傳統工具制作民族手工藝品(9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攝

  基礎設施的不斷投入,是米林縣跨越式發展重要支橕。米林縣退休老乾部平措回憶道:『1975年,我從部隊轉業到派鎮工作,當時鄉鎮、村裡別說公路,有些村裡連土路都沒有。從派鎮到縣裡開會要騎馬,走上兩三天纔能到達,路上不僅要帶著自己吃的乾糧,還要帶上馬的草料。』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和加快發展,截至2018年米林縣公路總裡程813公裡,農村公路裡程為598公裡。以前農區孩子們上學晴天一臉灰、雨天一身泥的狀況成為歷史。

  公尊德姆農莊創始人德吉旺姆走在農莊中(9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攝

  40年來,基礎設施的改善為米林人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堅實基礎。2017年,米林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822元,是1978年的81倍;2017年,米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9億元,是1978年的321倍。

  越來越多的米林人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改革發展成果。2018年,全縣鄉鄉通電、村村通電,電信、移動、聯通全覆蓋,67個村(居)實現了電力、公路、通訊、網絡100%全覆蓋。

  公尊德姆農莊創始人德吉旺姆在收拾客房(9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攝

  特色產業發展紓解高原貧困

  作為珞巴族主要聚居區,獨特的珞巴文化也是米林縣旅游業的一大賣點,旅游業逐步成為該縣的支柱產業。據統計,2017年,80餘萬人次的游客給米林縣帶來了近8億元的收入,佔該縣地區生產總值的半壁江山。

  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纔召村,山清水秀,林密谷深,40歲的達波兒擔任村黨支部書記8年了,在他的帶領下,全村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9000多元。達波兒說,村裡的貧困戶通過發展民族手工藝品加工業、種植藏藥材等順利脫貧。

  在公尊德姆農莊拍攝的南迦巴瓦峰(9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攝

  『今年10月,米林縣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米林縣委書記李牧之介紹說,2017年底動態調整後,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747戶2351人,已有704戶2234人實現脫貧,全縣貧困發生率降至0.65%。

  『米林』在藏語裡意思是『藥洲』,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給米林帶來了豐富的藏藥材資源。

  『過去農牧民去山上采摘藏藥材,貼補家用。』展望未來,纔旺尼瑪信心滿滿地說,『下一步,我們將大力發展藏藥材相關產業,解決農牧民脫貧之後收入持續增長的問題。』

  9月30日在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拍攝的人工靈芝種植基地。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攝

  今年6月,總投資3億多元,集藥洲文化、藏藥材、藏醫院於一體的產業文化園區已在米林動工建設。

  『高原生態環境脆弱,破壞容易修復難。米林的發展需要產業支橕,但我們堅決不上污染的項目。』李牧之說。

  40年,斗轉星移,時空變換。米林縣實現了從貧窮到富裕的華麗轉身,摸索出了一條在高海拔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富裕之路。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