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造血乾細胞歸巢記:中國科研團隊攻克世界級科學難題
2018-12-03 09:02:46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這樣的知遇,只有中國纔有』

  不同於人們對90後的某些刻板印象,潘巍峻對團隊裡這些年輕人的評價是『特別能吃苦,超級拼』。

  乾細胞一個小小的『回家』行為,異常復雜,科研人員通過儀器設備所看到的,既有真正的『回家』,也有假象的『路過』。90後團隊去偽存真,總結出一個規律,即只有那些停留30分鍾以上的,纔能稱其為『回家』或者『歸巢』。

  這就需要長時間持續地觀察。實驗趕進度時,潘巍峻和他的3位博士生即此次論文的3位共同第一作者李丹彤、薛文志和李美『三班倒』:有人負責白天,有人負責從深夜盯到凌晨,有人則從凌晨爬起來負責盯到太陽曬到頭頂,『每天只睡4到6個小時,就連走路也在全速開動腦筋』。

  『要保護他們對科研的興趣,還有熱情,在此基礎上建立信心,最終堅定攻克問題的信念。』潘巍峻告訴記者,正如『先導細胞』一樣,導師也有『導』之義——不是代替學生完成每一件事,而是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他們去獨立思考,團結協作,敢於為科研獻身。

  頗為有趣的是,潘巍峻將這些年始終不言放棄的科學研究歷程,也稱之為一種『歸巢』。

  他的科研經歷始自上世紀90年代,在華東理工大學完成本科階段學習後,1999年進入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學習,2005年起留學美國,先後在耶魯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從事博士後工作。2012年,時隔7年他再次回到中科院。

  至今,潘巍峻都很懷念,2012年年初回國的那段日子。那時,他經常為這樣一個問題輾轉反側:如果科學研究要做30年,在起點處,應該做什麼?

  那一年,他纔36歲。

  他把目標鎖定在『造血乾細胞歸巢』這項研究上。回國後,他的實驗室剛起步就得到了支持。不僅如此,在他帶領90後團隊的背後,還有一支資深的科學顧問。

  潘巍峻向記者反復提到一句話,『這樣的知遇,只有中國纔有。』他說,科研其實是無數個普通日夜的積累,科研人員要做的是沈下心來,在不斷地摸索中前行。而這,需要一個好的科研環境。

  他感慨道,人的命運、行為、使命,與細胞常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每進入一處新的環境,就會接觸到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機會、很多知識與信息,並逐漸感受到自己的使命,最終找到特定的位置施展纔能——這就像體內的造血乾細胞類群定向分化,最終形成行使特定功能的成熟細胞,實現人生的『歸巢』。

  潘巍峻自認為幸運的是,他最終完成『歸巢』所在地,是生他養他的祖國。

  本文圖片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科技攝影聯盟提供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邱晨輝來源:中國青年報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