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條主線:經濟運行轉向市場主導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二條主線是經濟運行機制的改革,主要包括以市場取代計劃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政府主要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使其穩定健康運行。中國經濟運行機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價格改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價格改革常常走在各項改革的前列。1985年起,中國價格改革就以放開價格為主,逐步放開農副土特產品和工業品價格,商品市場呈現繁榮景象,上百種票證相繼被取消,到1998年終於形成了期盼已久的買方市場格局。到2008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農副產品收購總額、工業生產資料銷售總額中,市場調節價格的比重均已達95%以上,各種服務價格也已大部分放開,說明絕大部分商品和服務價格已實現市場化。
加快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體系的發育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1991年,在價格改革大步推進的帶動下各類市場蓬勃發展。第二階段為1992—2001年,各類市場向縱深發展,國有企業從行政部門附屬物向市場主體轉變,市場格局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第三階段為2002—2012年,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契機,構建開放型現代市場體系。第四階段始於2013年,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爭取到2020年完善現代市場體系。
改革宏觀調控機制,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1978年底改革開放後,隨著市場化的不斷推進,經濟搞活了,微觀經濟主體有活力了,宏觀經濟管理必須跟上,纔能使整個經濟穩定健康運行。在實踐中,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是成功和有效的,主要標志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每年都在增長,沒有一年出現負增長。1979—2017年近40年,GDP以年均9.5%的速率快速增長,而CPI年均上漲率不到5%。這是一個絕佳的搭配,表明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在保持經濟總體穩定的條件下取得的,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未曾有過。
宏觀經濟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政府最重要的職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巿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政府一方面推進審批制度改革,進行『放管服』改革,克服政府直接配置資源過多和對微觀經濟活動乾預過多的問題。另一方面,政府努力做好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治理和保護環境等工作。這樣做,就能更好地保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