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姚坤森)交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引擎,憑借著『環湖動車』和江西路網,南昌聯接東西、溝通南北,緊密對接長三角、東南沿海,以交通樞紐激發城市活力,共享資源,產業領跑,加速經濟增長,一步步深化發展、走向開放。南昌至南昌『環鄱陽湖動車』只是江西日益完善鐵路路網的一個縮影,五年來,江西境內累計投產新線1499公裡,年均開通投產裡程300公裡,開通運營了滬昆、合福高鐵和向莆、贛瑞龍、武九、九景衢等鐵路。而南昌作為江西省省會及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同時是『環湖動車』的核心發展極,愈發能感受到交通帶來的發展紅利。『這是全國范圍內首次開行的「環湖」動車,』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客運處副處長郭雪華介紹,『「環湖動車」分順環和逆環運行,全程運行約6小時,進一步方便了環鄱陽湖城市群間的人員往來。』

一枝一葉總關情南昌車站『紅土情服務鏈』
自2009年起,南昌車站黨委結合江西特有紅色傳統、人文特征及英雄城南昌的光輝歷史,確立『紅土情服務鏈』,寓意『紅色的土地、火紅的熱情』,以『安全舒適便捷,我們永恆的追求』為品牌理念,以『用心去服務、用情去感動、用誠去打動』為品牌精神,打造了涵蓋旅客乘車各環節的『一窗一臺一室一卡』親情服務鏈條。截止目前『紅土情』服務臺共服務重點旅客7萬餘人次,其中特殊重點旅客3萬餘人次,幫助500名走失旅客找到家人,拾到和歸還旅客行李包裹2萬件,收到表揚信200封、錦旗30面,塑造了良好的服務形象。
李軍,是南昌火車站『紅土情』服務臺的客運員,她自2008年來火車站工作,每天工作的崗位就在南昌火車站『紅土情』服務臺,為過往旅客提供服務。她曾經幫助過特殊的一家人乘坐火車,說特殊是因為這一家三口爸爸患視網膜脫落,媽媽又雙目失明,剛剛滿一歲的小孩還被兒童醫院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需要到上海轉院治療,這樣的一家人出門在外也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幫助,一路上孤獨無援地來到車站,只為給孩子看病。

九江長江大橋上的『孫大聖』
1996年8月,28歲的孫鳳生自中鐵一局『落段』來到大京九,成了九江長江大橋上的一名橋梁工。夏天高溫酷熱,冬天江風凜冽是大橋上的特點。孫鳳生日復一日的攀爬鋼梁、下穿橋墩,檢查是否存在支座位移、鋼軌爬行,以及螺栓、縱橫梁、溫調器等是否出現了伸縮或存在裂紋。2011年1月,雪後的橋面風力超過八級,拱上雪融化後流到吊杆上結了厚厚一層冰,他在三大拱檢查時發現第八孔上行8號吊杆晃動異常,判定為阻尼器鋼板疲勞折斷,隱患處置刻不容緩,他立即准備繩索、吊欄、工具,站在吊欄拉到距公路32米高空上,由於風大,吊欄晃動非常厲害,人雖然系了安全帶,但還是站不穩,他就用繩索把自己、吊欄一同捆綁在鋼梁上,經過三個多小時作業,隱患消除,但他的臉、手腳已被凍的麻木。

把山『兜』住的人
通往『最美鄉村』婺源的九景衢高鐵線路上有一條梅山一號隧道,隧道頂上是座130餘米高的石山,山上數以萬記的石塊暴露在表面,這些大小石頭被鋼索『勒』著,遠處望去,整座山像是被一張大網給牢牢收住了。檢查要從山的正面上去,從背面下來,雖然有檢查道,但要細致檢查到山體的每個角落,橋隧工們必須系上安全繩,掛上安全吊帶,在山體上以『鍾擺』的運動方式進行作業,順著鋼索網覆蓋到所有石頭。檢查要從山的正面上去,從背面下來,雖然有檢查道,但要細致檢查到山體的每個角落,橋隧工們必須系上安全繩,掛上安全吊帶,在山體上以『鍾擺』的運動方式進行作業,順著鋼索網覆蓋到所有石頭。當『鍾擺』可讓鄢國平和工友們吃盡苦頭,山上都是石灰石,斷口十分鋒利,在平坦的地方,他們小心一些還能避開,可山上很多部位坡度都超過了70度,置身在這些幾乎垂直的石頭網面上,一只手要握緊安全繩和安全帶,一只手要拿著檢查錘敲打,特別是靠近山頂,百米高空足以讓人不寒而栗,稍不注意,身體失去平衡,腿部和手臂就有可能被劃傷、刺傷。

焊接一根鋼軌心系一車旅客
2008年中國第一條時速350公裡每小時的京津城際鐵路正式開通運營,翻開了我國高速鐵路發展的歷史性一頁,至此中國高鐵邁出了前進的步伐。在常規的鋼軌焊接過程中,鋼軌在焊接過後,焊縫處會留下一圈『腫瘤』,對鋼軌焊縫處的『腫瘤』進行『瘦身手術』事關高鐵運行安全,這就需要進行『打磨』作業,由於當時世界的長鋼軌焊接焊縫打磨還依然使用人工打磨,屬於打磨粗獷和低工藝階段。2012年年初,為了突破長鋼軌焊接焊縫『銑削』技術,國家向中國鐵路總公司下達成立《鋼軌焊縫全斷面銑削加工中心》研制的任務,國家長軌焊接課題組和中國鐵路總公司的調研,決定將這個任務交由16個焊軌基地中排名第一的華東地區最大的向塘焊軌基地完成。接到這一艱巨任務時,基地的每一個人都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此時時任向塘長軌基地工程師,唯一的『科班生』楊華勇敢的站了出來,會議上的一句『事在人為』堅定了大家攻克的心,楊華在這條攻堅克難的曲折道路上展開了屬於他的『青春綻火』。歷經兩年時間,全球首臺《鋼軌焊縫全斷面銑削加工中心》設備在向塘長軌基地全面落成,並推廣全路使用,極大的提昇了高鐵行車安全系數。

全國首座騎跨式高鐵樞紐站——上饒火車站
上饒火車站經歷了『五生五世』,目前使用的站房屬於第五代。1935年8月1日,浙贛鐵路玉山至上饒段通車。上饒站開始辦理客運業務,當時,條件簡陋到連照明電燈都沒有。改革開放初期的上饒站已經是第二代車站,於1953年在原站房基礎上擴建而成,是浙贛線上的一個二等站,站場只有5根股道,沒有地道、天橋,站房面積不足500平方米,日平均發送旅客400餘人。2014年12月10日,滬昆高鐵昌杭段投入運營,標志上饒站進入了高鐵時代。為迎接高鐵時代的到來,上饒站股道由13條擴充到20條,候車廳可同時容納5000人候車,上饒站的股道增至26條,佔地面積已經達到9600平方米,候車廳可同時容納6500人候車。2015年6月28日京福高鐵全線正式通車,在上饒站與滬昆高鐵垂直交叉,標志著上饒站進入高鐵樞紐時代。

南昌至南昌『環鄱陽湖動車』只是江西日益完善鐵路路網的縮影,五年來,江西境內累計投產新線1499公裡,年均開通投產裡程300公裡,開通運營了滬昆、合福高鐵和向莆、贛瑞龍、武九、九景衢等鐵路。截至2017年,江西省境內鐵路營業裡程4136.7公裡,其中時速200公裡及以上鐵路營業裡程1485.6公裡。南昌車站旅客發送量由2010年的1860.7萬人,2011年2105.7萬人,到2017年3362.4萬人,逐年遞增,2017年和2010年同比增幅高達80.7%;單日高峰客發人數屢創新高,2017年最高峰日發送旅客25.2萬人,同比增長92.4%。高鐵動車的便捷改變了南昌人的生活方式,2017年動車組發送旅客1750.8萬人,超過總客發的一半,動車組旅客發送量同比增幅高達835.3%。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再到電力機車、動車、高鐵;時速從40公裡、120公裡、200公裡,再到300公裡,這是南昌鐵路的艱辛歷程,也是中國鐵路改革發展四十年的見證。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