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關村』的發源地,北京市海淀區曾誕生了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第一家不核定經營范圍的企業、第一家無形資產佔注冊資本100%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資機構、第一個政府引導基金……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海淀區始終扮演著『探索者』角色,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之路。
『海淀見證了我國科技創新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進程,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生動縮影。』海淀區委書記於軍說,『當前,海淀正在以創新型經濟為引領,以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動力、構建新型城市形態為總抓手,開創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高品質城市的新局面、新氣象。』
改革創新的基因烙印
上世紀80年代,被譽為『中關村創業第一人』的陳春先開啟了科技人員下海創業之路。自此,中關村便與創新創業緊緊相連。此後,俞敏洪、張朝陽、李彥宏等企業家輩出,始終走在時代發展前沿。2017年,海淀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5萬美元,已高於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永葆改革創新的活力是海淀獨特的文化,是如同中關村大街上『生命』雕塑一樣的基因烙印。在創新發展的歷程中,海淀區委、區政府既是組織者和管理者,也是探索者和推動者,更是全程陪伴的『合伙人』。只要科研人員和企業有需求、市場有需求,海淀都會積極順應全球科技和產業變革趨勢,及時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創造最優的條件和環境,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保障。
2015年9月,海淀區『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正式啟動,創業者楊威只向工商部門提交了一份申請材料,就領取到了加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一表申請、一窗受理』,大大簡化了登記流程。
『不用去工商局,更不用排隊。從在線申報到拿到電子營業執照,只用了兩天。』2016年11月,北京智脈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拿到了北京首份電子營業執照,如今提起『足不出戶辦執照』的便利,公司行政經理李靜還記得當時的情形。
海淀區政務服務中心『一窗式』負責人王寧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今年7月啟動『一窗式』改革,海淀區政務服務辦將9個委辦局分散設立的17個專業辦事窗口整合為6個綜合服務窗口。截至今年9月底,海淀區29個街鎮中有8個啟動了『一窗式』改革工作,今年年底,將實現公共服務和民生事項全入駐。
此外,為更好鼓勵創新創業,構建『創新合伙人』關系,海淀區還出臺了『創新發展16條』及77條細則,推動在更高層次上構建創新生態體系;為推動金融和科技融合發展,啟動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建設,推出『科技金融15條』;『胚芽企業培育計劃』扶植優質初創企業長成『參天大樹』……
打造園區『昇級版』
為持續推進產業昇級,海淀區在產業布局和引導方面不斷向創新環節的前端和頂端發力,優化基礎研究布局,涵養高精尖產業發展。
不久前,由清華大學、蓋茨基金會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發起成立的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完成了入駐中關村東昇國際科學園後的首次亮相。這是一家獨立運營、非營利性質的全球公共衛生與藥物創新機構,更是國內科技領域首個由外資參與設立的民辦非企業性質科研機構。首席運營官陸漫春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這個擺脫企業逐利性的『世外桃源』,已聚集起一批一流新藥研發人纔,並已獨立或聯合頂尖機構針對結核病等重點疾病開展了十餘個項目的研究。
近年來,越來越多像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這樣的創新實驗室和新型研發平臺『紮根』海淀。網絡空間安全國家實驗室建設順利推進,柔性電子國際協同創新實驗室等新型研發平臺逐步落地,在不久的將來,更多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技術將在這裡誕生。
研究平臺越來越高端化,海淀區內產業園區也不斷上演著吐故納新的華麗轉身。位於北京西四環的西郊汽配城搖身一變成為『高大上』的現代化綜合辦公園區——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成為中關村海淀園軍民融合戰略布局中的『核心』。
從1990年到2017年,海淀區經濟總量增長523.5倍,年均增速26.1%。尤其『十二五』以來,海淀經濟總量和對北京市經濟增長貢獻穩居北京市第一。以新技術、新制造、新消費、新金融、新資源、新文化為主要支橕的『創新型經濟』,在海淀嶄露頭角。
用『城市大腦』治理城區
海淀不僅有星羅棋布的產業園區,更是一個『五髒俱全』的城區。為盡快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海淀正在嘗試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為關鍵技術,利用人工智能,開展類人腦城市智慧建設,打破部門壁壘和條塊分割,做到扁平化、一體化指揮協調。
全區共建共享共用的視頻圖像大數據平臺是海淀『城市大腦』建設的『先遣隊』。目前,作為『城市大腦』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海淀視頻圖像大數據平臺建設基本完成,800餘部具有智能化抓拍功能的攝像機『值守』在全區環路、快速路出入口。
有了遍布城市路網的『眼睛』,各類車輛通行信息,車牌、輻射顏色等車輛數據不斷匯聚而來,構成『城市大腦』的『視覺中樞』,並能借助『以圖搜車』、車輛通行規律分析等功能,提昇車輛動態管理效率。
未來,海淀計劃用5年左右的時間,將『城市大腦』打造成國內一流的新型城市治理平臺。逐步用各類探頭實現對公共區域人、車、物的動態感知和全面分析,應用於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應急指揮、交通管理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以數據為支橕,以服務創新為導向,打造精治、共治、法治的創新城區治理新模式。
『創新在引領科技進步、引領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應引領城市全面發展進步。』海淀區區長戴彬彬告訴記者,未來的海淀,在技術供給上將強化關鍵技術攻關和前沿技術創新;在產業供給上,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同時,立足於『科學』+『城』的理念,從『園區運動』走向『城市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學聰)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